师大云端中国知网免费入口 shidacloud

师大云端中国知网免费入口 shidacloud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20-05-24 分类:论文 喜欢:2733
师大云端图书馆

本文是新闻学毕业论文,本专业论文主要研究新闻学概论 、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新闻评论写作、报纸编辑、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等方面。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网络视频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困境与出路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 1章 网络视频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
为了更好的收集了解信息,让论文更具备说服力,让该课题的研究与论述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笔者在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期间,对我国网络视频和传统电视媒体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在电视台工作的机会,对100位不同年龄层的电视媒体从业者进行了口头采访,以及面对面的调查,对其媒介接触度、媒介选择和媒介偏好进行了调查统计。此外笔者还利用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对学校学生、老师及周边居民的媒介接触和收视习惯进行了数据收集,为后文的论述提供数据支持。调查中发现,网络视频冲击下的传统电视既出现危机,也存在机遇,笔者将在后文详细阐述。
师大云端图书馆
1.1 网络视频相较于传统电视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网络视频的媒体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容的丰富性。网络视频的内容不仅可以由网络运营商自制或广告的合作商及运营商提供,而且可以通过网友自制上传,信息内容极其丰富,几乎广泛涵盖所有的视频节目。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但电视节目则不同,由于广播电视总局的限制,其节目来源会显得比较单一,并且在节目的播出时间、时长和播出内容上也要受到一定的约束。
2.传播速度的快捷性。在很多情况下,电视媒体对于信息的获取不一定比较迅速。比如在突发事件中,电视媒体需要先获取新闻源,然后派记者跟进实时实地的去采集消息。而作为突发事件的见证者就不用如此麻烦,他可以及时利用手机拍下网络视频发布至社交网站,不仅速度快、时效性强,而且在图、文、声音、视频的表达上会更有现场感。现在的互联网传播中,网络视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大家所接触到的各类门户网站中,图片配上文字是最常见的形式,随着电网融合的逐渐深入,网络视频也开始更多的进入到了新闻网站中。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采用视频嵌入的方式,将视频与图文报道进行结合。并且在一些门户网站上还有专门的视频新闻板块,增加了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度理解。
3.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由于受各个国家的国情、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肯定是远远不及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的无国界化,促使人们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浏览全世界的视频网站来获取信息是毫无障碍的。换言之,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广泛的全球传播。
师大云端图书馆
1.2 网络视频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危机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学术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走访询问观察等实证研究的调查发现,网络视频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危机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2.1 人才流失,节目品质有所下降
随着视频媒体加入内容制作的争夺,媒体内容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很多新媒体不惜成本从传统电视媒体挖导演、编剧、主持人等等制作人才,导致传统电视媒体人才流失,这势必会影响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
2013 年,电视选秀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尤其是歌唱类的选秀节目,几乎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同一时期的歌唱类选秀节目有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和《快乐男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湖北卫视的《我的中国星》,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等等,让整个2013年的电视荧幕充斥着各类选秀节目。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复制或引进国外的成功模式。这种探索模式很好,可以多借鉴国外优秀节目的经验指导本土节目的发展。但在这种复制模式运作下,很多电视节目没有抓准核心价值,只是一味的追求版权的引进,却忽视了将其节目本土化,缺乏一定的文化创造力和对主流大众价值观的引导能力。这样就容易导致电视节目品质下降,向低俗化和同质化发展。随后国家出台了限歌令,虽然属于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政策,但无疑反映出了大众的心声。事实上,面对良莠不齐为数众多的歌唱类选秀节目,观众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据新浪微博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认为歌唱类选秀节目“已经审美疲劳”的一栏中,有 89.23%的受众选择了赞同。由此看来,同质化现象的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电视节目品质的下降。电视节目必须把握受众当下的现实心理需求,通过贴近于老百姓生活的现象来展示出人性的真实状态,这才是电视节目应拥有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网络视频所带来的挑战,促使传统电视的受众逐渐减少,广告收入也大幅度减少,从而造成员工薪金待遇、设备管理、节目制作成本等各种经费的减少。但新兴媒体正在飞速发展,传统电视必须加大经费支出来应对挑战,在此则形成了一个矛盾体。当经费投资不到位时,员工积极性会愈发下降,机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节目制作与策划也只能沿袭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从而又会导致节目质量下降,受众再度减少,周而复始则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此的一个恶性循环的工作链,给中国的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2章 网络视频冲击下传统电视尚存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
面对网络视频媒体的强劲冲击,传统电视媒体要想继续保持自己的信誉和社会地位生存下去,必须放下身段与新媒体进行比较,弄清楚自身的优势以及核心价值究竟在哪里,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2.1 传统电视媒体尚存的优势
不同的媒体具备不同的媒介属性,传统媒体虽然不具备网络视频这种新兴媒体的新时代特性,但在很多方面,同样拥有自身的优势。
1.画面质量更好
相比网络视频,传统电视运用广泛覆盖的数字信号和不断升级的电视技术,使得电视画面质量较好、传播稳定且流畅性强。高质量的电视画面带给受众逼真的感受,受众能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进行体验,具有较强的代入感,能激发受众的参与感,增进电视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师大云端图书馆
2.传播效果更好,直观感强
电视媒体视听合一的功能为受众提供了一个生活化的体验场所,人们可以看到或听到与自身生活经验相似的、鲜活的事物,直观感较强。并且随着电视技术的逐步提高,其表现力将更加生动形象。现阶段,电视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观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传播效果上,电视节目能通过反复的播放,强化受众记忆,增强其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印象。
3.传播内容更为可靠
从质的方面来说,电视节目是在播出之前已经被审核通过的内容,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较高,可信度较强。但网络视频由于来源广泛,不仅有网友自制的视频,也有官方媒体发布的视频,并且不用经过审查制度可随时随地发布,其信息可信度往往不及电视节目高。加之由于互联网的特性,网络视频用户对其发布的内容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这种多元的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的真实性不强,虚假消息泛滥,从而导致其社会认知度较低。但传统电视媒体不同,依靠其多年以来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及权威性,让受众拥有很高的信任感。尤其是在面对重点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时,老百姓更习惯于从传统电视媒体上来获取准确的信息。
4.内容生产的水平更高
由于网络视频的出现到广泛运用的时间并不久,用户多为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影视制作训练,缺乏视频内容制作上的经验。所以使得网络视频无论在内容的制作生产水平还是质量上,都与传统电视媒体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反,传统电视媒体经历时间的沉淀,电视工作者可以通过良好的人才资源、高水平的技术设备资源和渠道优势,为受众提供优质的精品类节目。
师大云端图书馆
2.2 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给传统电视带来的机遇
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网络视频等新兴媒体受到绝大多数受众的追捧,他们也表示新媒体给传统电视节目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而其机遇主要是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2.2.1 拓宽了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
传统电视在收视上的局限使得许多受众感觉不太方便,开始选择自由性强的网络视频。但网络视频的崛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也给传统电视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契机。电视媒体可以针对受众需求现状,对现有电视节目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重新编排改变节目播出方式,为新媒体用户所使用。这样一来,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不仅可以更好的得到展现,而且增进了与新媒体受众群的交流。从现在视频网站的内容来看,用户观看的内容仍是以传统电视媒体所产生的内容为主,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等等。
在国内外的各大电视台中,也都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除了利用网络播放电视节目这种常规的输出方式外,还会在节目的相关网页上提供音视频及文字类资料。有的电视台还会提供点播类功能在其网站上,用户能在节目播出后的任何时刻进行反复播放。此外,现在的电视台记者和节目主持人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受众可以通过微博发表个人见解,与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
师大云端图书馆
2.2.2 拓宽了传统电视的产业链
“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节目在时空中播出后通常无法挽回和保留,但播客却可以使节目在播出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被观看,就像时间迁移。像带完成时间迁移和保留节目的,新媒体的出现只是使时间迁移变得更为方便。对节目制作人来说,时间迁移意味着能赢得更多的受众,不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即使部分受众是在播客上重温节目,对制作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反复收看节目,就意味着节目会被进一步吸收,节目会得到更好的欣赏。”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都可以是视频节目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并且比传统电视媒体更为便捷和灵活。传统电视媒体需要通过变革来实现突破,形成质的飞跃。 新媒体对传统电视产业带来了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电视节目,从本质上改变了电视媒体以前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电视与新媒体进行直接的竞争,虽然促使一部分受众放弃了电视,但却从侧面影响了电视媒体的转变。新媒体的冲击促使了电视媒体的内部变革与提升,传统电视通过增添新的节目内容和传播渠道,给受众提供新的服务,迎合受众当下的喜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电视媒体的产业变革,拓宽了传统电视的产业链。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3章 打造优质内容以挽回并留住受众………………23
3.1 打造精细化和差异化的节目内容以吸引并留住受众…………………..23
3.1.1 了解受众的需求,根据受众需求制作节目以吸引受众……..24
第4章 借力新媒体加强推广以提升价值………………..34
4.1 充分运用电视自身平台进行宣传造势……………35
第5章 实行多元化经营策略以拓展盈利空间……………..41
5.1 强化广告经营,稳定广告收入…………….41
第 5章 实行多元化经营策略以拓展盈利空间
网络视频语境下,面对广告收入的下滑,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要树立起新的营销理念,形成一种新的整合营销体系,实行多元化、立体化的经营策略以拓展盈利空间,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5.1 强化广告经营,稳定广告收入
尽管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使传统电视广告经营额下滑,但毋庸置疑,广告收入仍是任何媒介包括传统电视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面对网络视频媒体的迅速发展而导致传统电视媒体广告份额的减少,传统电视媒体必须强化广告经营,确保主要收入的稳定增长。
5.1.1 加大电视植入广告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提升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传统电视媒体在广告经营方面的探索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常规的广告传播方式已无法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受众对于传统的广告方式开始形成一定的抵触心理,探索新的广告模式已成为当前电视台广告经营的重要环节。像湖南卫视、凤凰卫视等国内主要媒体已经开始研究开发植入式广告的销售模式,利用大型晚会、季播类节目、真人秀电视节目等进行开发使用,摸索植入式广告的最佳方式。
结语
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电视在新发媒体格局中的优势会变得越来越弱,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将会越发明显。传统电视能否在未来继续坐稳龙头老大的位置,找准优势定位进行深耕细作则成为了关键。传统电视媒体所具有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内容制作和专业能力上,各大电视台必须通过特色经营实现突围,避免同质化、模仿风的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从节目编排、渠道推广、互动性展开、多元化营销等方面加强深度研发,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里,努力满足受众需求。
任何一种媒体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竞争力,传统电视媒体从过去时代里的“新媒体”逐渐沦为“旧媒体”,并不是因为在技术、功能等硬件条件上不具备竞争力,而是媒介环境发展的必然,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新的媒介环境虽然改变了电视媒体一家独大的传统优势,但同样也从侧面拓宽了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如果对网络视频媒体的冲击加以利用,电视媒体将会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同样如果忽视其自身劣势和环境的变化,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将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通过本文的分析,在笔者看来,找准受众需求,认清自身的危机和契机是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新媒体各方面的冲击,电视行业必须加速变革的步伐推动产业更新。这必须是一个从上而下、从内而外、从虚到实的立体化整合过程。毕竟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媒体并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相互扼杀与取代的生存模式,利用二者在功能和技术层面上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借鉴融合,通过竞合发展满足受众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需求,推动媒体间互动性发展,变被动为主动的改革,才是一个理想的媒体发展趋势,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由于本人才学尚疏浅,在对我国网络视频冲击下的传统电视媒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颇与不足,甚至失误,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关注传统电视媒体的研究与发展,以弥补当前的不足。
参考文献(略)
师大云端图书馆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人际关系平衡研究
一、 人际关系平衡概述

人际关系平衡概述主要针对人际关系平衡的概念进行具体、形象的解释和探讨,举例分析人际关系平衡的界定,以及对人际关系平衡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研究。
(一)人际关系平衡的界定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甲对乙的需求和吸引等于乙对甲的需要和吸引。我们举新闻机构内部管理的例子来看,人际关系是否平衡,对新闻机构管理者和下属的工作效率有直接的影响,例如:任何一项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管理者以及下属工作人员的彼此协调合作,而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情况如何与团队组织工作人员协作程度休戚相关。如果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人际关系平衡并且协调,那么在工作的时候就能够相互理解和支持,下属员工以及同事工作的主动性和协作性就强,工作效率就高。相反,如果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失衡,比如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管理者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以及下属之间心存芥蒂,谣言四起,就很难实现彼此间的合作与配合,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还会影响工作目标的实现。
在此将心理距离从正到负分为9个等级最为直接的作用让人们清楚的了解到每个人处在与对方交流难易程度的某一等级。在采访过程中,一名新闻记者与新闻事件的相关人接触时,彼此在心理距离上可以判定在+4的等级标准上,这无疑就是新闻记者获取成功的新闻报道重要砝码,因为在双方交流沟通方面不存在阻碍,当事人对新闻记者不会产生抵触情绪,愿意配合采访报道工作,这是新闻记者完成工作的必要保障。当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新闻事件的相关人划定为0等级的标准时,这可能要求新闻记者如果想要完成新闻报道采访工作,希望做出好的新闻报道就要去努力在心理距离上拉近与新闻事件相关人的心理距离,然后再去考虑完成报道任务。如果,新闻记者在心理距离上与新闻事件受访者被划定为—4 等级,这无疑就是在记者的新闻报道采访工作开始就竖起一个巨大的阻碍,这种阻碍需要新闻记者努力将被划定为负等级的心理距离转变到0 距离后,再去向双方更为亲近的心理距离努力后,才可以考虑去新闻事件相关人进行沟通交流完成新闻报道。
师大云端图书馆
(二)人际关系平衡的基本条件
努力将人和人的心理距离变成物理相等距离,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平衡,就是自己的付出应该和得到的回应一样。这是很微妙的一种平衡,人与人之间,不能拥有这种平衡而产生隔阂的比比皆是,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当两个人有一方发现到对方的距离值跟自己期待的距离值不相等,心里容易失衡,产生惶恐焦虑甚至敌对的情绪。而这种实际中差值的大小对关系的影响,也各有不同,越是心里感觉亲密的越容易产生坏的影响。当人际关系产生失衡的时候,不妨把心里的错愕感先搁置下,对它不那么敏感,让对方感觉到你心里对她的亲近,时间一长,说不定对方也会给你相应的心理距离。只有亲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容易发生状况,应为有血缘的维系,心理距离相差值可以抹灭不计。新闻记者可以从这一论述中得到自己从事行业相关的方法和启示。
平衡的人际关系是新闻记者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记者处于协调、健康、平衡的人际关系之中,新闻记者自身的心情也会舒畅,工作愉快;反之,则经常处于精神焦虑、神经紧张或心情压抑的状态,会影响工作效率。由此,我们总结出人际平衡的基本条件为: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和气商量、利益平衡。
师大云端图书馆
互相尊重是指在采访过程中以记者为中心的人物圈的范围内,可以顾及到每个群体的感受和认知,尊重彼此在采访过程中不愿提及或是避而远之的话题、人物、感受,更不可以带给任何人间接性的心理伤害以及人身攻击,甚至是二次伤害,最大限度的顺利完成新闻报道采访任务同时尊重涉及新闻事件的每个人物和群体;真诚相待则主要是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一个态度问题,新闻记者做好时新性的新闻报道是其本职工作任务,但并不代表它是新闻记者的最终目的的达成,新闻记者不应该采取隐瞒欺骗的方式方法获得受访者新闻素材,真实诚信地与采访过程中涉及到的人物沟通、交流,为完成优秀的新闻报道做好铺垫,这一做法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后续问题。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素材,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不免有新闻事件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的敏感话题、不愿意面对的画面,新闻记者在过往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总结出适用的方式与当事人沟通,用语言的艺术使得新闻当事人把不愿意提及的敏感问题,通过与当事人交流,改变当事人抵触的情绪,逐渐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可以开口提及记者需要采访的新闻素材,使得当事人不想过多探讨的问题,通过与当事人恰当的沟通将新闻事实描述的更加详细。记者不应该用质问的口气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这样不论是正面的新闻报道还是负面事件的新闻报道,都会带给新闻当事人一种记者高高在上,没有亲和力的感受。利益平衡:利益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在采访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顾及到涉事人员的利益感受。主要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记者的相关利益就是采访报道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该新闻和事件的价值,体现新闻记者本身的价值与素养的能力体现。而对于新闻线索提供的“线人”来说,就是能够得到与提供新闻线索成比例的回报。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对新闻当事人的利益来说就是其诉求得到满足,其隐私问题得到保护等等,诸多采访报道中的利益平衡问题就是围绕着价值体现与诉求满足所产生的。
师大云端图书馆
二、 新闻记者及其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新闻记者是众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社会大众对于这一职业耳熟能详的同时,鲜有人对这一行业深层次的了解。新闻记者这一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能力的全面性,人际关系则是记者体现自身能力的重要表现,对于新闻记者完成新闻报道,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起到重要作用。
师大云端图书馆
(一)新闻记者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记者产生于欧洲的水城威尼斯。十六世纪的威尼斯作为欧洲的经济中心,商业及其发达,为新闻记者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各国巨商大贾、银行家,云集此地进行商业活动。这些人迫切需要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这样,一批探报消息者应运而生,早期的探报消息者们分别搜集政治经济事件、物****幅行情、船舶交通起航等方面消息,有的手抄形成单篇新闻,还有把刊刻做成报纸,然后公开出售。这些专门以搜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便成了现代“记者”的前身。也可以说,商业利益对新闻记者的产生有着催生作用。
初期对于记者和编辑、出版人的工作没有细化,并无明确分工,一些人人往往身兼多重角色。随着报业的发展和新闻界的激烈竞争分工日益明确,才有了专职的记者、编辑和出版家。
师大云端图书馆
(二)新闻记者获取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资源,也是体现新闻记者自身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之一。新闻记者如何在当今激烈的新闻从业环境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呢?这关系到新闻记者能否完成既定的报导任务,也是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个人能力重要的体现,进而帮助新闻记者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采访过程中实现人际关系平衡,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新闻记者对其本身的严格要求,时刻牢记新闻报导的目的、作用、及其社会影响的力量。新闻记者的责任之一就是将新闻素材,通过自己的先期采访、后期制作、加工如实地呈现对新闻感兴趣的受众,让受众了解到最新、最近、最为接近事实的信息报道。新闻价值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原则,是新闻生命的本质所在,在信息飞速发展、权利与金钱交织在一起的当今社会环境中,新闻记者应该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铭记自身的职业道德节操,不为钱权的物质利诱与蒙蔽,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维护人民利益的事实报导者。
其次,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认识。新闻道德规范是新闻记者从业标准与准则,在中国内地并没有成文的《新闻法》或是新闻法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 1991 年 1 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1997年1月第二次修订。”①鉴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一个社会团体性质的部门,因此,它制定的《准则》,没有一点法律和行政约束力,单一的从道德层面去教辅与人,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偏离,也造成了新闻行业许多不正当现象的产生。因此,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从业环境中,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机制,让新闻记者的权利与责任可以在一个健康、良性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同时,也能受到最基本的保护和关注。
师大云端图书馆
三、 采访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平衡对象及其重要性…………12
(一)新闻记者与报道团队的人际关系平衡……………………..12
(二)新闻记者与“线人”的人际关系平衡……………………..12
四、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人际关系平衡的现状………..15
(一)国内新闻记者在人际关系中角色的变化……………………….15
五、 实现采访过程中人际关系平衡的对策……………….22
(一)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22
1.践行博爱鞭策言行…….. 22
师大云端图书馆
五、 实现采访过程中人际关系平衡的对策
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新闻记者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只有在从事新闻工作的道路上不断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才会将新闻事业不断地向更高层次推动,也会鞭策新闻记者为了做好新闻事业,不断地完善自身作为新闻事业的实践者报导者。
新闻记者实现人际关系平衡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对于新闻媒介、新闻记者自身而言是如今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生存之本,更是关系到新闻媒介、新闻记者行业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此外,新闻记者实现人际关系平衡有助于新闻事业对社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新闻媒介有助于对社会监督,信息的透明化,政府信物的公开、公正等。
师大云端图书馆
(一)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开创了儒家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这一思想虽然在那个远古的时代作为司仪所用,后来逐步演变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再到慢慢精炼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在今天被广泛的传播在世界各地,被应用在生活、工作的众多领域,足以证明其博大精深的精髓所在,以及它不可匹敌的影响力。同样,对于从事新闻事业的新闻记者来说更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生活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自由、独特、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虽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依然存在,可是,生活中频频出现的道德缺失,以至带来不良后果的事件比比皆是。成长在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一部分新闻记者也免不了受到影响,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一次次失守在这个“神圣”职业的道德底线前。
师大云端图书馆
结语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新闻产业化的时代,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为了争夺第一时间的新闻资讯开始激烈的竞争。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平衡是新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也赋予了记者特殊的使命,尽管这一问题长期存在新闻发展的历史上,但是在新闻产业化的激励竞争背景下,这一问题尤为凸显,尽管采访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平衡研究目前是一个学术空表,但是对于实践性极强的新闻学科、新闻行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背景和意义。人际关系本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人际关系细化成新闻记者的人际关系时总是与特定的群体相关联,在新闻从一项事业发展成一门产业的今天 新闻记者需要借助技术设备的精良来保证,运用恰当的提问语言、方法等,有意识的实现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平衡。
参考文献(略)
师大云端图书馆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中国社区新闻发展方向和策略选择
第一章 社区新闻的发展现状与动力分析
第一节 社区新闻的发展现状
作为社区新闻的发展载体,社区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刚刚启动之际,“社区”概念重新进入了中国政府的视野。根据城市社区工作重心变化,社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1986年民政部提出在全国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成为社区工作的重点。社区服务与以往相比,突破了对传统民政对象的社会救助,将服务范围扩展到社区内所有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发展了由点到面、由单项到多项系列服务。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的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从社区规划、社区卫生、社区服务、社区体育、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多方位、综合地加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社区建设相比,社区建设又提出了社会救助和便民利民服务,将社区工作范畴拓展到多个政府部门综合管理的共同行动,增强各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三个阶段是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重点是探索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相继出现了不同的社区模式,如街居一体化进程中的上海模式;以社区自治、议行分离为鲜明特征的沈阳模式;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的“五位一体四配套”的青岛模式;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江汉模式等。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在城市中,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组织是存在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来研究社区新闻是有根据的,是能够成立的命题。
社区新闻在西方已经发展了三百多年,是个相当成熟的新闻品种。在美国,社区报是由“乡村报纸”演化而来的,它一直崇尚“小”,认为“小的就是美好的”,它明确显示出自己与都市报的不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相关因素,社区新闻在我国也渐渐兴起。据2012年不完全统计,国内都市生活类报纸有一半以上开设了社区新闻版,有的单独成立了社区新闻部,报业集团或都市报单独出版的社区报或社区性质的报纸大约在10家以上,社区居委会等单独出版的没有正式刊号的社区小报更是不计其数。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二节 社区新闻的外部发展动力
一、民生新闻渐露疲态,社区新闻优势明显
(一)民生新闻渐露疲态
新世纪以来,民生新闻成了我国新闻传媒界大力推进的传播热词,同时,它也成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理论问题。民生新闻理论以《南京零距离》等电视新闻的开拓性实践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档由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精心打造的全国驰名栏目《南京零距离》,以持续飙升的收视率博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以卓而不俗的业绩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打造这个新闻栏目的电视新闻实践者率先提出“民生新闻”这个名词及概念。“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就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贴切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简而言之,民生新闻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十几年来,民生新闻发展迅速,杭州有《阿六头说新闻》,南京有《1860新闻眼》,安徽有《第一时间》,成都有《成都全接触》,青海有《民生在线》,山东有《拉呱》等,尤其是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拉呱》,运用快板、评书、相声等多种曲艺形式与传统的新闻播报相结合,在全国首创了“曲艺式新闻”节目形式。凭借新颖的表现方式,节目收视率迅速攀升,成为电视新闻界的“佼佼者”。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民生新闻的现状并不乐观,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媒体片面为提高收视率,一味打出娱乐重拳,偏离了民生新闻应具有的题中之意。何平、牛瑾在论文《民生新闻的偏向与未来》中,总结了民生新闻的“七大偏向”:内容琐碎,令人生厌;娱乐“愚”乐,不避恶俗;弱势群体,更加弱势;人文关怀下的人性伤害;肆意侵扰私人空间;形式八股,创新缺乏;民生新闻争做“包青天”。朱菁、江黎黎在论文《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中,指出了民生新闻的潜在危机:一、题材重复,栏目“克隆”,同质化严重;二、容易迎合低俗趣味,新闻媚俗化;三、新闻价值含量偏低,观众“低幼化”。蔡慧在论文《电视民生新闻娱乐的实践与反思——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为例》中,指出新闻娱乐化的初衷是以娱乐性、故事性等性质来赢得观众,为电视台抢夺稀缺的注意力市场,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但是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进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追求故事,消解传统的新闻价值;追求娱乐,限制深度思辨与批判;过度表演、损害新闻真实;过分展现细节,侵犯公众隐私。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二章 在比较中谋发展
第一节 横向比较:美、中社区与社区新闻分析
社区新闻源于美国,在美国发展昌盛,本节试图从文化、政治、经济方面对美国社区与社区新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美、中对比研究,期望分析出两国发展的不同以及中国可借鉴美国社区新闻的地方。
一、文化
(一)美国社区与社区新闻 在美国,移民社会的传统确立了社会优先于政府的观念,形成了居民组织起来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社区的归社区,政治的归政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十分重视社区的战略位置,曾说道:“(通过社区)美国人结合为团体,共同工作,寻求共同基础,并找到共同的方法使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
众所周知,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但美国人崇尚的个人主义是有底线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也蕴藏其中。托克维尔这样描述美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一个美国人在专注私立的时候就好像世界上只有他自己。而在他热心公益的时候又好像把私利全都忘记了。他有时好像受强烈的利己主义私欲驱使,有时又好像受崇高的爱国主义推动。照理说,人心是不可能这样一分为二的。但是美国人却能交替着使用,时而用于追求财富,时而用于追求自由。”
就在这种美国文化中,新闻人坚信:个人不应被宏大叙事泯灭遮蔽,每个人都代表社区的一段历史、一个角度、一个片段。媒体报道个人,强调个人价值,个体就会觉得自己重要、有价值,继而个体就有热情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制造社区的繁荣景象,为社会和国家的昌盛贡献力量。个体的声音应该被听到、被重视,这有赖于小众媒体,特别是社区报的推动。
美国人还一直认为报纸是贯彻终身教育的最好帮手,社区报一般都会有特定的版面来刊登读者对社区人和事的短评。这种公共议论的目的是帮助公民形成良好的公共生活氛围,提高普通公民的教养水准。报纸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塑造社区个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形成社区的主流价值观。社区报善意的提醒和平等的交流方式易于读者接受,读者通过媒介实现自我教育,反过来,读者支持社区报,成为社区新闻的耳目和宝贵资源。
第二节 纵向比较:中国社区新闻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传统社区是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从容与淡定的社区生活并没有被华尔街蚕食得满目苍夷,人们努力保持生活的本真面目。在中国城市进行试点的社区,似乎并没有这种生活状态,相反,中国的广大乡村却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熟人环境、世俗传统、共同利益、家族承续等。但2003年之前出现的县区报纸并不像美国的社区报般关注居民的切身利益,塑造独特的社区感及归属感。2003年,全国报刊大整顿,大多数县区报纸关闭,乡村社区的社区新闻成了更大的盲点。
21世纪初,中国报业在没有理解小众传播本质的基础上,开始出版社区版或社区报,以至于全军覆没。但中国社区新闻的发展历程还是可以为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的。
一、 社区新闻的雏形——黑板报 黑板报是以固定或移动的黑板作为载体,用颜料或粉笔等作为书写、绘画工具,具有普及性的宣传方式,具有容易擦洗、修改、更换的特点,是最经济、最方便、最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
在上世纪社区刚兴起时,由于技术落后,经费不足,不具备发行报纸的条件,黑板报在社区宣传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传播方式针对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虽然传播范围小,内容单调,但是在那个特定年代替代了社区报纸,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可读性、指导性、服务性,营造了特定的归属感。
目前,黑板报这种社区宣传形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销声匿迹。
师大云端图书馆
二、 社区报初试水
我国社区报最早在深圳出现。2001年3月,深圳南山区委机关报《南山报》改名为《南山日报》。同年8月10日,《南山日报》试刊第一期正式出刊,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第一批试点的城市社区报,它具有双重身份:南山区委的机关报和城市社区报。但是正由于其尴尬的双重身份,这份国内社区报的先行者在2003年报刊治理整顿中停刊。
第三章 中国社区新闻发展方向分析 …………..36
第一节 办报模式:报业集团与街道合作,成熟后从主报分离…………36
一、中国式社区新闻挂靠报业集团发展成熟 ………..37
二、成熟后与主报分离 ……..39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区新闻的发展策略思考 …………45
第一节 内容策略………..46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区新闻的发展策略思考
虽然“中国特色”社区新闻在发展脉络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路径,但是如果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的合理、正确,还是可以有助于我国的社区新闻发展的更好。大方向已然明了,具体的策略亦必不可少。本章节试图借鉴外国先进且能够在中国有发展可能的经验,为“中国特色”社区新闻的具体发展出谋划策。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一节 内容策略
一、报道内容体现接近性
(一)语言要有“草根性”
社区新闻是发生在所在社区的信息、故事等,以社区居民为报道对象,全心全意为其服务,强调社区感、归属感,因此接近性是其最重要的一个新闻要素。Joc-k Lauterer 在《社区新闻》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笑话,用来体现社区新闻的接近性真是恰到好处——美国第33届总统哈里·杜鲁门1972年辞世,一份社区报的编辑准备报道这则新闻,但出版人问他:“你能找到和社区的相关要素吗?”于是这位主编绞尽脑汁想出来这样一句导语:“哈里·杜鲁门,这位曾经坐飞机经过本州上空的总统先生,昨天逝世。”
社区新闻的内容来源于社区,新闻素材的发掘来源于社区,报纸的报道对象就是你每天在街上遇到的社区居民,要想打入他们的生活、融入他们的内心,新闻主题和语言的选择应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具“草根性”,与读者没有疏离感的报纸是社区报努力的方向。
师大云端图书馆
结语
目前,中国报业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内忧来自于:在同一个城市中有多家报纸,而多家报纸的内容定位、受众定位等大同小异,报纸难以塑造其独特的风格,受众流失严重;发源于电视媒体的民生新闻,并没有能够拯救纸媒,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琐碎化、低俗化的问题。外患来自于: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重的打击,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新闻网站以海量信息逐渐成为年轻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报业面临着读者流失、广告增速放缓的危险。
在这种境况下,社区新闻异军突起。其实,社区新闻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早在2001年我国第一份社区报在深圳诞生。经过一路的跌跌撞撞,社区新闻的发展势头逐渐凸显。在发展过程中,社区新闻也的确显示出了自身的优势:新闻理念更重“仪式观”,报道内容更突出“我”,是辅助居民进行自治的重要媒介工具,能够对中产阶级进行“渗透式”引导,辅助社区建设并塑造社区归属感等等。总结来说,社区新闻不仅是为陷入竞争泥潭的都市报量身打造的发展渠道,更是辅助中国社区建设、塑造社区归属感的最好的媒介选择。
因此,本论文以社区新闻为研究对象,通过中美社区新闻的对比和对中国社区新闻发展历程的梳理,透析中国社区新闻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出理论意在指导,只有付诸实践才可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日后,“中国特色”社区新闻必定能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齐头并进,迎来长久的腾飞。
参考文献(略)
师大云端图书馆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四:我国电视法制新闻报道研究
一、电视法制新闻报道概述
21世纪的今天,法制新闻报道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报道类别,成为各个媒体报道的新的着眼点,报道的法律水平也逐步提高,使得法制新闻报道无可非议的跻身于中国媒体的主流。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法制新闻可以作为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理念的主要手段,坚持和谐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法治的角度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大张旗鼓。
(一)法制新闻概念的提出
1.法制新闻的定义
作为一种专业性新闻,我们应该对法制新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按照《专业新闻写作概论》中的说法‘法制新闻是按照报道内容的不同而划分的新闻类别,与政治新闻、外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等新闻类别独立而存在。’”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专业采访报道学》所下的定义为:‘法制新闻是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法制新闻所下的定义为:“法制新闻是有关法律制度建立(立法)、执行(执法)、监督等的新闻,在国际新闻界中,这种报道内容分为‘犯罪新闻’、‘法院新闻’、‘警示新闻’等,在中国当代新闻中,法制新闻有较强的政治性,有时涉及有关党纪政纪,反腐倡廉的新闻报道。”
“全国法制记者协会编写的《法制新闻概述》所辖的定义为:‘法制新闻可以说是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民主与法制生活的事实的报道,它是新闻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李矗在《法制新闻报道概说》中对法制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的意义的法制信息。
由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法制新闻不仅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而且这些新闻还得是跟“法”有关的才行,也就是说以“法”为出发点采编的,具有法制意义的新闻才能称之为法制新闻。法制新闻报道就是受众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传播手段,及时知晓法制信息的传播过程。但是法制新闻并不是单纯的法学学科与新闻学学科的相加关系,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产物。它需要既有一般新闻的共性,还需要体现本身法制化的特性,法制新闻中的“法”已经不完全是传统法律的内容和结构,而是在新闻规则的约束下,作用于社会生活事件后产生的法律问题及影响。
(二)电视媒体在法制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1.法制信息含量更高
法制信息含量一般来说指的就是在法制新闻报道内容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含有量的多少,这是法制新闻与普通新闻的主要区别。想做成一篇优秀的电视法制新闻报道,首先就应该具有电视特征。电视法制新闻报道的内容必然涉及比较特殊的社会生活情况和一些犯罪事实,这就使得受众在观看的同时拥有较强的期待,无论是在视觉要求上还是在信息获得上,受众都想获取较多的满足感。那么,电视法制新闻报道利用自身拥有的电视媒体特征,为受众提供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充足的事件信息量。传统的文字媒体和声音媒体只是在人为的转述事件发展的过程,过多的加入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们看不到事件发展的过程,一切只凭着单一的文字和声音在脑海中想象事件发生的过程,受众得到的是完全的人造信息。在这方面,电视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电视媒体利用画面影像、文字说明和声音解释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有限的再现时间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像素的改变,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客观事件发生的过程。画面的真实性和冲击力可以有效的吸引受众的目光,从而影响对信息的理解程度。
镜头所表现的视觉信息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于事件信息的接受。那么镜头选取上就得注意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北京卫视 2012 年 7 月 12 日的《法治进行时》,播报了一则“女子轻生,命悬一线”的报道,记者利用镜头,完整的记录下第一现场的真实情况。北京一小区内,一名女子情绪激动,坐在三楼的阳台要轻生,接到报警后,民警和消防队员快速赶到现场,劝说过程中,趁女孩注意力分散的时候,男朋友一把将女孩抱住,消防队员迅速冲上去救援,平台空间狭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意外。消防队员为她系上安全绳,可女孩情绪非常激动,甚至用头去撞墙,半个小时后,女孩的情绪渐渐冷静下来,消防队员才将她抱了下来,索性救援及时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在报道的过程中,这个女孩用头撞墙的画面重播了一次,并且重播的时候改成了黑白画面,镜头也拉进了,此时镜头在各个角度切换,并且配上节奏感很强的音效和心跳声。虽然是同一件事,传达的信息都相同,但是传达的信息量却是不同的。单纯的文字描述和声音说明,并不能带给观众紧张感,受众可能在知道标题,知道是什么事后就不再关注了,但是电视这样的视觉媒体在将三种结合到一起后,带给受众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会不自觉的跟着担心女孩的生命安全,甚至女孩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反应,自然而然的就会继续关注事件的发展。这样直观的传递现场信息,会大大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受众就能更好的了解事情真相。
师大云端图书馆
二、电视法制新闻报道的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制宣传被提上日程,党和政府积极推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积极营造法治氛围,法制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中国法制环境变化
中宣部、司法部、总政治部等中央各相关部门都要求报纸、广播、电视、电台把普法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之后,我国的普法进程就再没有中断过。1991年开始的“二五”普法是以学习专业法为重点内容,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将法律运用到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去。1996年的“三五”普法,重点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普及,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背景下,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媒体开始逐渐重视法制栏目品牌的影响,电视法制新闻报道开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探索新的发展模式。“199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思想。”1999年3月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2001年的“四五”普法,它是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经历了中国法制进程中的两件大事:修改宪法和十六大报告提出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的决议。首要目标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 12 月 4 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各新闻媒体开展了以“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促进法制教育的普及。2006年开始的“五五”普法,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倡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 2011 年开始了“六五”普法,基本目标是通过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2014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发言人傅莹说,提高立法质量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需要下比较大的力气提高法律质量。更通俗地讲,过去我们是要解决国家有没有法的问题,今后我们要重点解决法律管不管用的问题。
(二)电视法制新闻报道的特点
1.选题广泛性
一件事情能否作为法制新闻报道的对象,首先一点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法制教育意义,其次才是看它是否符合新闻的特性及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法律,受众就需要了解各种各样的法律知识以便于约束自己的行为或者作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手段。因此,对于农民、知识分子、工人、商人等不同身份的观众,所涉及的农村政策、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房地产、税收、劳动保障等等,这些有关行政的、民事的、经济的、刑事的方面的报道,甚至是徘徊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各种问题,电视法制新闻都可以深入调查,报道出来。
“法制新闻的选题常常是以下几种类型:
(1)、中国法制进程中的重大发展。例如说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在某次重要会议上的重要精神或指示、修订和颁布某种法律法规等。
(2)、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和政绩或者是工作人员知法犯法的腐败行为等。
(3)、各种国家主要机构新近做出的主要决定或重大举措以及活动安排等。
(4)、新近发生的、具有法律教育意义的重大案件或重大灾难事故等。
(5)、社会生活中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和行为等。”
收视率稳居中央电视台收视率前十名的《今日说法》,从开播到现在,选题涉及行政、工商、经济、民生等方面居多,大概可以占到 80%左右,较多的关注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所以,只有把握了选题的广泛性,才能更好的传播法治理念,服务法治社会。
2.叙事故事性
电视法制新闻报道故事化是由电视媒体本身优势所决定的。电视语言包括声音语言、文字语言和画面语言三大类。电视媒体可以根据事件发展的过程,灵活运用听觉手段、文字信息和视觉手段,形象生动的展示新闻的叙事过程,可以带给受众真切的现实感和参与感。
电视法制新闻能够及时报道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还有关于社会上发生的大案、要案、重案等案例分析,这样的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趣味性,比如2013年7月21日的河北卫视的《新闻联播》就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遵化:歹徒劫持人质,副市长夺刀救人》,在报道的过程中,首先主持人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进行了交代,此时的画面是接到报案的场景和紧急调派警力的画面,在随后讲解案发现场的时候,配合的是记者在现场拍摄的实时画面:歹徒手持菜刀架在人质的脖子上,情况十分危急。临近中午时,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副市长许广三劝说绑匪饮水进食,利用绑匪放松警惕独自来到门口拿食物的时机,许广三率领民警果断出击冲入现场,将歹徒制服,此时,响起了现场围观群众的喝彩声。在这短短的一分十五秒的新闻报道中,公安干警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现场画面配合同期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能够在受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能够明白和理解新闻所报道的法律事件及相关法律知识。
三、电视法制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14
(一)题材分布泛化……………………..14
1.出现无法律意义的报道…………… 14
2.同质化现象严重……………. 14
(二)采访和镜头表述易涉及法律和道德问题……..15
(三)报道形式产生的问题…………..17
四、电视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23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3
(二)健全新闻法制体系,增强行业自律………..24
(三)树立全民法制传播理念,促进社会民主法制建设…………25
(四)新闻工作者要遵守职业道德………..27
(五)多样报道方式满足受众需求…………..29
四、电视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报纸、广播、电视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一切宣传报道都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加强现代传播体系构建为重点,提高社会舆论引导能力为要求,更好的发挥宣传党的思想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要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注重新闻宣传报道的社会效益。新闻报道只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政策,才能正确的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新闻宣传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肩负着引领主流思想、教育人民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全面发展的崇高使命,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奋发有为的精神,扎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要更加坚定的高举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要坚持把正确的思想指导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位置,营造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主流舆论环境,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当好舆论引导的领头羊。以正面宣传为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大力宣传那些鼓舞人心和启迪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热爱伟大祖国和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斗争的东西。
师大云端图书馆
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法制新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较之以前也有较大发展,但是总体开看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对于法制新闻的理论探讨也颇为缺乏,尤其是受众最广泛的电视媒体这一新闻媒介,现有的研究电视法制新闻报道的成果也散见于各个期刊杂志,缺乏系统综合的研究和论述。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电视法制新闻发展尚未成熟,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还都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也相应的有一些局限性。当前电视法制新闻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问题,题材的同质化、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的界限、新闻报道过分娱乐化、暴力场面的可视性带来负面影响、报道深度不足等等问题的出现,也说明我国电视法制新闻想要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为受众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
电视法制新闻有其独特的使命—普法,这也是它艰巨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环境下,电视法制新闻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人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急迫,法制新闻凭借着电视这一综合性的媒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至于今后电视法制新闻报道的发展如何,还需要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和法律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使其理论研究逐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略)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五:房地产新闻报道策略研究——以《21 世纪经济报道》(2008-2013)为例
第1 章 房地产新闻报道研究路径
1.1文献综述
研究房地产的专著已经很多,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至今)输入“房地产”和“楼市”一词进行查找分别出现记录3209535条和20100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建筑学等,而以房地产新闻为关键词,所收索出的学术专著几乎没有。同时笔者也以“real estate”并含“report”和“property”与“mass media”作为关键词在 CNKI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和谷歌学术中进行了精确搜索,并未得到与本研究有关的结果。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对房地产报道的研究非常有限,从论文的用意上可以将房地产新闻研究划分为两种:
1.1.1 针对当前房地产新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措施等实用性研究。 这一类文章多数是房地产新闻从业者所著,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从事房地产新闻工作,对房地产市场非常了解。对当前房地产新闻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能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身理论基础继而转化为实用性的经验总结,为房地产新闻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类型的文章大多都是立足于房地产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实践、媒体发展需要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道路探索和反思,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第一,揭示问题类。例如:浙江电视台赵敏的《现阶段房产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中提出当前房地产新闻存在一是对敏感话题处理欠妥当,二是假新闻泛滥,三是评论和报道片面化。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主要是因为广告制约、房产制约、消息筛选等因素。文章最后提出记者要有坚持和取舍,媒体要担负责任和要求。同属此类的还有中国政法大学项迪亚的《浅析中国房地产报道》,他提出房地产报道中存在媒体沦为房地产商的“代言人”,使得媒体没能发挥监督功能。房地产新闻存在娱乐化、对政策解读不深刻,误导消费者,并在文章最后对记者的社会“守望者”提出具体要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知识水平,坚持客观、公正等等。房地产时报张芝花、王丰芳在《房地产新闻报道的误区浅析》中提出房地产新闻报道出现了平民视角的确实、商业利益的强势、统计数据的混乱等状况,值得反思与警惕。
第二,强调媒体责任类。例如:在《房地产报道中的媒体责任》一文中,大连晚报柳毓提出,在房地产新闻报道中媒体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找准自己的定位,正确解读房地产政策的变化,合理引导消费者的购房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等。房地产时报副主编徐勋国在《媒体的应有定力和专业精神——低迷楼市中的新闻作为》一文中提出当前媒体应保持应有的定力和专业精神,媒体在报道房地产新闻是要能准确报道数据,要能用专业的眼光关注民生。用理性思考面对异常。其在另外一篇文章《楼市变动中媒体的专业表达——房地产时报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媒体要以专业眼光关注变化、用大众语言表达专业,以稳健平实体现风格,再次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1.2 理论依据
1.2.1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 19 世纪美国,当时美国报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报纸之间为了商业利益而相互竞争,导致各类传播媒介一味的迎合受众,造成黄色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为了抵制这一现象当时以普利策等报人呼吁“高尚新闻”,由此,新闻专业主义由此诞生。1911年《记者守则》的颁布标志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确立。
复旦大学李良荣认为“专业主义是用来描述一个职业中的从业者的特定态度,不管这个职业是否己经拥有专业的所有特质。”新闻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他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置业成功的主要标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可以概括为“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以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
从以上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表述中,笔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要求媒体在整个新闻生产过程要服从公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在新闻采访、写作、刊发等每一个过程都要求追求新闻客观、真实、独立、自由。
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有已经产生,当时的《大公报》在其办报理念中就提出“社会公器”一说。并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确立为办报方针。《大公报》提出的新闻理念就已经包含了新闻专业主义。开辟了我国对新闻自由的探索之路。
“一种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低,职业行为常常受到外部的控制;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多能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当前我国媒体时常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例如媒体间的竞争,广告上的赞助,受众的分化等,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难免会出现失范的现象。但是即使这样媒体也应该在受众和权利机构之间寻找平衡点,尽量接近真实。
笔者在接触新闻专业之初,就一直围绕新闻专业主义学习新闻理论和业务。在学界,客观和真实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准则。在开始研究房地产新闻之初,就依据新闻专业主义评选样本,并对所选样品按照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分类。新闻专业主义可谓是为本文提供了评判样本的标尺。在房地产新闻报道中,媒体从业者是如何对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进行报道,是如何报道房地产企业,是如何解读房地产政策等等都要依据新闻专业主义来分类编码。
第2 章 《21 世纪经济报道》房地产新闻内容分析
2.1 样本选择
本文通过对《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2008年6月至2013年 2月这一时间段内房地产新闻。分析单位为“篇”,主要以具有独立的标题作为衡量一篇新闻的标准。若存在一个标题下,带有若干小标题的情况,要视电头、记者姓名、文章内容与整体文章的联系而定。本文在抽取样本时,采用人工查阅电子版的方式,对每期《21世纪经济报道》所有涉及房地产新闻的文本进行阅读,对房地产调控新闻进行审核和登记,对不涉及调控类的新闻进行简单登记,在所收集到的房地产新闻中凡涉及到国家宏观调控方面,例如涉及调整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规定首付比例,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各个环节营业税,限购、限转,引导住房消费,制定信贷政策,查处空置房等调控措施,目的在于打压房地产泡沫、稳定住房价格、打击投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闻都可以成为房地产调控新闻,其余归于普通房地产新闻。为此笔者共收录报道505篇,其中涉及房地产调控的报道为350篇。
2.2 类目建构
根据研究需要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对研究对象细分为如下类目:时间、版面、议题框架、题材、报道地点、报道基调、关键词频度、消息来源。
(1)报道时间:主要是报道刊发的时间,目的是了解调控政策的分布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冷热分布等等。
(2)报道版面:即一篇报道所在的版面,具体分为以下9类:头版、房地产专版、其他。因为《21世纪经济报道》一般都是在头版和经济版存在房地产新闻,所以选取了头版和房地产专版作为房地产新闻的研究板块。
(3)议题框架:房地产政策发布与解读(解读国十条、限购等等)、房地产业的成就与建设(如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房地产业的调查统计数据(成交记录,建设数据)、信贷政策、房价预期、供需(新的信贷政策、市场发展情况供大于求、刚性需求旺盛)、房地产企业及其产品推广介绍(新楼盘营销推广等)、房地产介绍房产知识及购买经验(自身如何做,如增加收入)、房地产市场引导(引导合理消费,建立健全市场行为)
(4)报道题材:消息、通讯、评论/述评、深度报道(包括调查性报道、人物访谈等)、图片新闻(必须是独立的图片,可以附加文字说明)、读者来信与反馈、软文。
(5)报道篇幅: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三个等级。100至400左右列为短篇。500至1000列为中篇。1000以上分为长篇。
(6)报道地点:就是指报道中所涉及的地点,如一条房改政策是针对上海市的,可以把地点登记为上海,如果是涉及全国范围的则登记为全国,具体情况可以视报道内容而定。
(7)报道基调:新闻报道中,作者在叙述或评论某一事件时所使用的语气和倾向。分为 3 类:正面、中性、负面。其中,正面是指对报道内容给予积极的评价,如肯定、赞美、关心、推荐等;中立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没有明显的语气词,语调平缓简单直叙,没有明显的报道立场;负面则是指在叙述或评论事件时语气带有蔑视、歧视、抹黑等。
(8)关键词频度:这一条是针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可以以一定时间内某关键词出现的频度来衡量媒体对该政策的重视程度。与中央政策口径是否一致、是否解读到位是否通俗易懂、是否正确解读政策、报道调控政策是支持还是反对或者是中性。(若报道中凸显“看涨”、“再抵高巅”、“坚挺”等用于描述房价可判定为反对,其他视情况而定。
(9)消息来源:消息来源交代了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过对信息来源的统计可以衡量媒体报道的话语权分布情况。有些报道在文中开头明确交待了消息来源,如“记者从万达总裁…获悉”。但是大部分报道没有明确标明消息来源,这一类文章需要从文中隐含的内容中推断。如果在一篇报道中出现多个消息来源,本文是以主要的消息来源为准。具体可分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房地产从业者(包括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公司、中介机构等)、消费者、专家学者、媒体记者。
第3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35
3.1 研究结论···············35
3.1.1《21 世纪经济报道》房地产新闻报道模式 ·············35
3.1.2《21 世纪经济报道》房地产新闻报道效果 ·········37
3.1.3《21 世纪经济报道》房地产新闻报道特色 ···········38
3.1.4《21 世纪经济报道》房地产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40
3.2 对经济类媒体关于房地产新闻报道的建议 ·············42
第3 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3.1 研究结论
本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抽取505篇样本进行量化,得出其在议题选择、报道基调、报道版面、报道题材、报道篇幅、消息来源等项目类别的统计数量。并通过对数据的交叉分析,得出《21世纪经济报道》在议题选择、报道形式、消息来源以及传播途径等报道策略。在505篇房地产新闻中筛选出350篇房地产调控新闻,并通过在每篇房地产调控新闻里标注的关键词,得出其在报道选题中所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关键词出现频率的排名得出其对某一热点的关注程度。由此得出一些粗浅的结论,在这里写出来,供大家参阅。
3.1.1《21 世纪经济报道》房地产新闻报道模式
本文通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近五年的房地产新闻的量化分析,对所有样本项目规律进行归纳,从而总结出《21世纪经济报道》对房地产新闻的报道模式。
3.1.1.1从报道内容上看,其报道议题紧跟调控政策的发布而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在报道房地产新闻时所关注的重点是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发布而逐渐增加的。例如在2009年中央提出建设保障房与商品房并轨之前,《21世纪经济报道》对保障性住房鲜有提及,出现在版面的大多数对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报道,在中央提出保证商业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并轨发展以后,《21 世纪经济报道》快速开始关注保障房建设,包括保障房建设资金走向、安全,对保障房分配公平进行探讨,对部分特殊群体保障房建设和分配进行舆论监督。如:《开工率不足 分配乱象待解 保障房深度博弈》、《苍南机关干部购“限价房”:县政府急刹车》对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如在 2012 年部分地方政府推出房产税试点改革以后,《21 世纪经济报道》敏锐的发现房产税等金融手段将代替行政干预措施,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报道形式对房产税改革进行探讨,一直到2013年2月房产税正式实施之前都是其所关注的热点。因此《21世纪经济报道》在报道议题的选择上是紧随政策改变而调整的。
结 语
通过对《21 世纪经济报道》所选取的 505 篇样本的量化分析,粗略总结出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代表的经济类媒体在房地产新闻报道中的策略。在研究最后对研究结论简单提及如下:
第一,作为经济类媒体的大报,《21世纪经济报道》在报道版面选择上相对较为灵活,为突出自身每周五期的特色,能够在头版中及时刊发重大房地产新闻。并相继在地产专版进行详细跟进,以消息赢得时效,以通讯和评论赢得深度。
第二,经济类媒体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对房地产现象进行专业解读。《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经济类大报,对我国经济形式非常了解,使其能够在大的环境下,对房地产现象进行分析,不至于一叶障目,出现一事一议的现象。
第三,经济类媒体在报道内容选择上突出了自身风格。 如《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容选择上,倾向于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相关的议题。在报道重点上更倾向于市场反应,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策解读。
第四,经济类媒体在对房地产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传播规律。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通讯加评论”的报道模式。地产专版中刊发有关某一类房地产现象的舆论监督,在相同版面出现的同一议题的评论,如此两者叠加的效果,远超过1+1的模式。
我国房地产市场问题仍然相当突出,高房价悬而未决,楼市泡沫若隐若现。抢房大军和退房大潮并存。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媒体对房地产市场仍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报道模式,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浅显的结论,希望能够对房地产业及房地产新闻报道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希望房地产新闻报道能更好的为房地产业服务,并衷心的希望我国房地产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略)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六:《体坛周报》南非世界杯报道的特色框架研究
1 前言
师大云端图书馆
1.1 选题依据
作为首次在非洲大陆上举办的足球世界杯,2010 年南非世界杯成为了向世人展示非洲和南非的最好时机,这是世界对南非打破种族歧视,隔离政策的肯定,也是国际足协极力提倡的“反种族歧视”理念的体现。
关于世界杯的新闻报道当然也会成为媒体报道的头等大事。电视媒体的实况转播,网络媒体第一时间的独家报道,报纸媒体对重点赛事的专业分析使南非足球世界杯一时间成为了全球媒体的焦点。尤其是报纸媒体,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逐渐被时效性更强的网络媒体所取代,报纸媒体的生存空间相比较于手机和网络通讯等媒体形态显得更加捉襟见肘。技术手段单一、时效性差,报纸媒体的这些弊端在瞬息万变的体育赛事报道中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在如今媒介传播内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如何让读者筛选更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传统报业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中国的体育报纸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足球自身水平的影响,也逐渐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尤其是以球迷数量众多的足球类报纸为主。其中《体坛周报》凭借其专业的深度报道、专家评论等特色吸引着广大球迷的目光;立足国际足坛动态,不断增加国内足球的报道数量;以国际大赛为抓手,放眼全球,脚踏实地的做好赛事的报道。同时以世界杯和奥运会为主,对此类型的国际级大赛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球迷的喜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报道往往都是对各大媒体进行考验的关键时刻,对大赛进行集中性的报道不但能提高报纸的发行量,还有助于提升报纸的办报水平。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会通过对信息源、新闻视角、新闻语境等自我限定的框架,构成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框架不同,带给受众的对事实的解读方式也不同,可能也会带给受众成千上万种的解释。《体坛周报》在南非世界杯报道当中,打破了传统的通过对消息的报道和呈现使读者单一了解比赛的固有模式,采取了在报道南非世界杯激烈比赛的同时,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南非独特的政治文化历史的特色报道框架。为中国球迷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南非,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杯。
本文将通过对《体坛周报》关于南非世界杯的报道进行系统的剖析,从中发掘出有特色的报道框架,尝试着总结出关于世界杯报道的一些特点以及值得学习的经验,为我国其他专业体育报纸和综合性报纸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进而在以后的重大赛事报道中能够更好的为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有着非常庞大的球迷群体。而作为足球赛事中的顶尖赛事,每一届世界杯都会吸引上百万现场观众和数以亿计的观众。2010 南非世界杯作为首次在非洲大陆举行的国际重大足球赛事,吸引了众多国际媒体争相报道。在此次世界杯报道中,《体坛周报》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体育报刊,采取及时、主动的报道姿态,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此项赛事,包含对南非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政治、文化环境的报道,在国内体育报纸受众持续走低的形势下,刮起了一轮新的纸质媒体风暴。因此,本研究将《体坛周报》作为研究样本,从框架理论的角度,着重分析《体坛周报》南非世界杯报道的特色框架,为我国纸质体育媒体的足球世界杯以及其他单项赛事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框架类别
建构媒介框架是在阅读大量文本的基础上才可以总结出来的。每一家报纸都会有自己固定的报道框架,编辑会本着及时性、新意性、重要性、和接近性的原则进行稿件选择。在南非世界杯的报道中,《体坛周报》的编辑们在选择稿件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但是在这其中还是体现出了一定的特色模式。
根据笔者的完全统计,《体坛周报》在 2010 年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报道中,稿件总数量达到了 1920 篇,笔者在仔细阅读了所有报道文本后,提出了得分背景分析框架、人文框架、明星凝视框架的假设,并且期待在后续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中,证明这三种框架的存在。
2.2 消息来源
作为联结意识形态与文本的中层理论,媒介框架的视角也肯定了消息来源之于媒介框架的作用和意义。
在消息来源类目建构方面,笔者主要参考学者张锦华的分类。将消息来源界定为:首先凡新闻内容引述某人、某机构或某单位组织所发表的言论,此文中所引述的人、机构、单位称为消息来源;其次文中常出现的引述词有“指出”、“表示”、“透露”、“觉得”、“批评”等,这些动词前后所连接的句子,通常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指认为说话者发表的言论。
一、明星凝视框架:将报道重点集中在一个球队的核心队员身上,集中报道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球队和比赛的影响。如典型新闻:《梅西,不进球也伟大》(《体坛周报》2010 年 6 月 13 日第 8版)
二、得分背景分析框架:球队进球得分、取得积分,以及对进球得分和取得积分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的分析和历史回顾。如典型新闻:《一生最重要进球》(《体坛周报》2010 年 6 月 12 日第 9 版)
三、人文框架:体现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符号,包含历史、政治、社会、艺术等各种人文现象的核心部分。
如典型新闻:《彩虹国因世界杯更美丽》(《体坛周报》2010 年 6 月 11 日第23 版)
四、其他:不符合上述框架描述而无法归类部分。如典型新闻:《人民选择输给官僚作风》(《体坛周报》2010 年 6 月 11 日第15 版)
3《体坛周报》南非世界杯报道梗概 …………………11
4 明星凝视框架分析 ……………………….13
4.1 框架类别:“明星凝视”的报道篇数占 41.4%……………..14
4.2 消息来源:集中在“球员”“球迷”“网友”“球队工作人员”………….15
4.3 关键字频次:取值较多的是偶像、天才、伤病………….16
4.4 视觉图像:关注球员球场上、下的细节………………17
5 得分背景报道框架分析 ………………….21
5.1 框架类别:“得分背景”的报道篇数占 38.5%……………..21
5.2 消息来源:集中在球员和主教练………………….22
5.3 关键字频次:取值较多的是意义、复仇、重要……………..24
5.4 视觉图像:对球队得分的现场进行再现……………..25
6《体 坛 周 报 》南非世界杯 报道特色框架的成因与启示
6.1 《体 坛 周 报 》南非世界杯 报道特色框架的成因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中,如何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是每家报纸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世界杯这样大型的赛事中,如果报纸在选题上、内容上、视角上,与电视或者网络等媒介过于类似,它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落后的地位。《体坛周报》在 2010 年南非世界杯的报道上,正是采用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报道视角,建构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报道框架,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报刊影响力。《体坛周报》为什么会构建出这样的颇具特色的报道框架,其成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析。
6.1.1 南非世界杯 举办地的特殊性
南非早在 2006 年就曾经申办过世界杯,但是以一票之差输给了德国。随后为了推动足球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世界杯委员会宣布,2010 年世界杯必须在非洲举行,其他各州的国家均没有资格申办该届世界杯。本已经失望的南非重新获得了申办的信心,终于在后来的票选中战胜了其他对手获得了 2010 年世界杯的举办权。也使得世界杯第一次踏上了非洲这片神秘的土地,媒体也第一次有机会亲临南非报道如此特殊的一届世界杯。
南非地处非洲最南部,依托好望角的地理优势,南非的外贸商业得以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作为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南非的经济开发程度也比较高,各种各样的稀有金属陆续被发现及开采,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先进的管理,使南非成为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南非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桑人、科伊人和后来南迁的班图人。17 世纪后,荷兰、英国相继入侵南非。20 世纪初,南非成为了英国的自治领地。1961 年,南非退出英联邦,成立了南非共和国。南非的土著居民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与雕刻艺术,布什曼人的洞穴壁画雕刻是人类原始艺术的瑰宝,记录了从远古的狩猎时代到现代的原始部落的非洲黑人生存的篇章。在南非受到入侵后,大量的白人来到了南非,他们将西方绘画的各种不同流派融入到南非本土的艺术流派,形成了新的艺术派别。除了绘画,南非人也同样擅长音乐和舞蹈,他们将非洲自由奔放的节奏与传统的舞蹈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两者融为一体。
虽然南非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但是由于南非的白人当局在国内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使得南非的经济在非洲一度处于落后状态。西方媒体曾经这样描述南非:“南非就像是一辆行驶的双层巴士的国家,大巴在前行,但底层的乘客却永远都找不到进入上层的楼梯。”由于南非多年来的种族隔离政策,使得南非的黑人无法和白人享受公平的待遇。黑人经过了多年的抗争始终没有成功,黑人领袖曼德拉也被捕入狱。直到曼德拉获释出狱并经过全国大选当选总统,南非的种族隔离才宣告结束。经过多年的发展,南非的经济突飞猛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种族隔离政策的消亡,都为南非的再度起飞打下了基础。在体育方面,1995 年的橄榄球世界杯和 1996 年的足球非洲杯的举办,都证明了南非能够承担各种各样的大型赛事。
结 论
本研究运用假设—验证辨识法,对南非世界杯报道的特色框架进行分析验证,分析出《体坛周报》在本届世界杯报道中三类特色框架的存在。即“明星凝视框架、得分背景分析框架、人文框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世界杯首次在非洲的土地上举行,而且作为本届世界杯的举办国,南非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使人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一“彩虹之国”,同时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类报纸,《体坛周报》一贯满足受众需要为重的报道理念,也是构成南非世界杯报道特色框架的又一重要因素。
南非世界杯的硝烟已经逐渐散去,巴西世界杯慢慢的朝我们走来。作为纸媒,在报道世界杯的过程中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世界杯报道已经逐渐开始向图片化转变,越来越多的图片开始占据报纸的大部分版面,受众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通过文字来了解比赛的进行,图片的出现能够使读者更为直接、真实和全面的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文字与图片的关系是各家报纸应该关注的焦点;同时在体育报道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体育报道专业化和边缘化应该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图片化的趋势和专业性与边缘性结合的趋势已经被广大受众和媒体所接受,在今后的世界杯报道中,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报道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启示。无论报道手段和报道趋势,其实都是为受众提供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足球世界杯。
师大云端图书馆
参考文献(略)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七:瑞典新闻令察员制度研究
第一章瑞典新闻督察员制度发展情况
督察员制度(ombudsman,Allmanhetens)来源于宪法实践和政府体制,年起源于瑞典,最先传入北欧二战后遍及西欧、英联邦各国、美国、亚洲、非洲的国家和地区。今天,全世界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督察员制度。
督察员(ombudsman)是瑞典语,原意是指“代表”、“专员”或“受托人,’,后来演化成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依公民投诉或依职权专门负责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不合法、不合理行为实施监察的受任者。督察员制度以一种非司法的手段来达到规制行政权、保护公民权的目的,是一种扩大行政救济内涵并有助于行政救济民主化的新制度。
目前,督察员制度已经在瑞典的众多领域中得到普及,如消费者保护,儿童权利保护和残疾人保护等等,而新闻督察员(Press Ombudsman,Allmanhetens Press Ombudsman,PO )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因为其他各类督察员都是山议会或政府任命的,属于公共机关的一部分,而新闻督察员却是由新闻出版组织设立和任命的,属于非政府机构。这也是瑞典新闻行业高度自律的一个表现。
第一节工作职责
在瑞典实施新闻自山的法律原则过程中,有的出版物违反新闻道德,发表了不负责任的,甚至是诽谤的言论,对他人造成伤害,引起社会纠纷。于是,一个对新闻出版物进行行业监督的机构应运而生.
1969年,瑞典新闻督察员公署成立,负责监督新闻职业伦理守则的实施,调查有关报纸和刊物违反耳业伦理守则的投诉。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督察员的工作是同报业评议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报业评议会是年成立的负责接受公众投诉媒体的机构。年,出于社会对于犯罪新闻报导的忧虑、同时为避免议会立法直接管制媒体内容,报业评议会成立了新闻督察员公署。自此,新闻督察员开始专门负责处理有关破坏新闻伦理规范的投诉。简单地说,新闻督察员的工作只是确认公众的投诉是否足以提交至报业评议会进行进一步的审议裁决,而不对案件作出最后的决定。
新闻督察员的具体工作由《新闻督察员指令》作出规定。该指令开宗明义,指出了新闻督察员负责向认为自己受到报纸,期刊或网络出版物侵犯的个体提供咨询与帮助。可以根据申请,或是主动调查背离新闻职业规范的行为,然后交由报业评议会作出决定。通过参与公众讨论,进一步推进良好新闻规范的实现。
专员应对培养公民对新闻职业伦理的普遍认知负责。通过演说,讲座,·文字等各种形式向公众传达有关新闻职业伦理的信息,并免费接受其咨询。
担任新闻督察员的人必须对新闻职业伦理有全面的认识。从年新闻督察员制度设立以来,瑞典共经历了五任督察员。前三位都是律师或者法学博十。直至年瑞典首次任用曾经担任报纸主编的吉真努斯补作为督察员,将新闻从业经验考虑在内。新闻督察员由一个特别委员会任命,任期三年,可连任三届。该委员会由分别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媒体的代表组成。新闻督察员受雇于报纸督察员基金会。该基金会妇全国政论家俱乐部,瑞典新闻工作者联盟场,报纸发行人协会五亿以及杂志发行人协会如出资并管理。基金会向新闻督察员提供经费,以保证其工作自主权,新闻督察员向基金会负责。以上机构通过确立新闻道德准则,约定“良善新荆实践”即原则,并共同遵守,以此实现新闻行业的高度自制。比如,报纸发行人协会的所有成员—包括瑞典所有的日报,都同意遵守新闻道德准则。此规约对准确性,隐私,及回答权等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第二节工作程序
从新闻出版物发表之日起三个月内,如果个人认为文章内容有违新闻道德准则,或是“良善新闻实践”原则,可以就报刊内容。以书面形式向新闻督察员提出投诉。接到投诉后,督察员应迅速联系媒体并作出问询,督促媒体作出更正或答复,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如果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专员就应将案件交由报业评议会裁决。指令》规定了符合提交评议会审议的案件的条件原告申请必须理由充分案件中涉及的出版文章需同时破坏了伦理原则,并造成了伤害涉案文章应为近期发表。如果申请不符合以上条件,督察员将驳回申请。而如果原告不满驳回,则可向报业评议会提出申诉。
任何人认为出版物的报道有违新闻职业伦理时,都可以向新闻督察员投诉。但如果原告不是相关文章的受害者,他需要在取得当事人的书面同意后,督察员才’能将案件提交评议会。在申请被驳回的一个月内,原告可以直接向报业评议会上诉但如果原告不是案件的受害人则不得上诉。
对于由新闻督察员或者原告上诉的案件,报业评议会进行审议裁决。如果证明投诉有效,评议会将发表声明,谴责报纸或期刊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而报纸等出版物也应立即发表评议会决议,并缴纳行政罚金,费用相当于英镑。发行量少于一万份的报纸罚金数额相应减少。款项将被用于新闻督察员和报业评议会的日常工作。原告虽然得不到任何损失赔偿,但是整个投诉过程是免费的。根据瑞典新闻督察员年的年报,当年共接受份投诉,驳回份,并有份被提交到报业评议会。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督察员不能对案件作出最后的决定,他的工作只是确认投诉是否足以提交报业评议会进行进一步的审议裁决。
新闻督察员每年接受大约一件投诉,内容包括对刑事案件和侵犯隐私权的报道。其中被交由报业评议会复议。其余的大部分则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驳回,例如投诉证据不足,或是报纸事先己发表更正或回复。在提交评议会处理的投诉中约有一受理成功,最终导致评议会对被诉媒体发表公开谴责。评议会的裁决将在报纸的相应版面,以及《报界新闻》和《新闻工作者》上刊登出来。对被批评的新闻媒介或新闻记者来说,这种公开批评绝非一般的舆论谴责,而是在社会大众的密切关注下,由权威的报业评议会经过慎重查证、反复审理并多方征求意见所作出的最终裁决。这种舆论制裁手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在现代社会,一家报纸名誉的好坏,对该报的生死存亡具有直接影响所以自律监督组织的舆论制裁就如同是在进行名誉制裁。
新闻督察员和报业评议会在任何时候都会尊重合理的公共利益的需要,至于隐私权的保护,自然也毫不亚于国家法律及其保护机制。在瑞典,“公共”和“隐私”的界限并没有法律上的明文规定。而媒体也认为这条界线最好不是基于立法或法庭审判的结果,而是因案而异,采用不那么法律化的手段来解决。因此,在审查过程中,新闻督察员和报业评议会在涉及侵犯普通公民隐私权的案件上对媒体要求非常严格。而如果对方是公众人物,特别是政府高官,公司及各种协会的负责人时,他们的尺度就会大大放宽。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二章瑞典的新闻自律机制
第一节媒介问责制度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新闻自律的国家,在建立新闻自律组织和制定新闻道德准则方面,起步也很早。新闻督察员制度是瑞典新闻媒体行业自律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它井不足孤军作战,自成一体的。事实,瑞典的新闻自律机制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体系。各部分互相配合,共同运作,形成了·套便捷高效的自律机制。
一、行业组织
瑞典的行业社团组织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各行各业都拥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新闻出版界也不例外。瑞典全国政论家俱乐部于年成立,其主要目的有三建立新闻事业的工作标准维护新闻事业的尊严与责任,以免内部腐化或遭受外界攻击在国内外代表主编和记者的共同利益。同时,其他一些组织,如瑞典报纸发行人协会,瑞典新闻工作者联盟,瑞典无线电广播业者联盟等也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建立的初衷都是为了维护媒体的共同利益,协调不同媒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是最初,各家社团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行业合力。直到年,瑞典全国政论家俱乐部联合报纸发行人协会及新闻工作者联盟亿共同创建了报业公正从业委员会后改称为报业评议会,可谓是开创了新闻自律组织的先河。此后,又成立了范围更为广泛的报刊组织合作理事会枷。之前的报业评议会只是印刷媒体的自律机构,而报刊组织合作委员会则是由印刷媒体与广播电视的民间组织共同组成的,囊括了瑞典的所有媒体。
二、新闻道德准则
在瑞典传统的非常自由的新闻法背景之下,自发的新闻道德原则逐渐形成。据欧洲新闻学中心的网站提供的资料,瑞典全国政论家俱乐部早在年就制定了一套新闻传播规约。后几经修订,到了年,全国政论家俱乐部正式采用《刊布守则》八”作为报刊发表新闻与评论的规范和依据,并分别粘贴于各报编辑部。年,由于二战中新闻实践的影响,瑞典重新修订了新闻道德规范。新的规范与旧规范有较大的区别。旧规范着重于新闻实践中要避免什么,而新规范则指出了新闻实践中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比如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尊重个人隐私权,在报道中涉及人名和发表照片必须谨慎等等。年,新闻工作规范被推广到广播,电视领域,并正式被称为公开报道规则。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瑞典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规范报刊,广播和电视这三大新闻媒体的新闻道德准则—《报刊广播电视道德准则》。该准则由瑞典报刊组织合作委员会于年首次通过,并于年月和年进行了修订。除了制定新闻道德准则,该委员会还制定了《报业评议会章程》及《新闻督察员指令》。
媒体自律意味着新闻媒体界自主确定行业的道德规范与专业准则,并能够加以遵守。在瑞典,报纸,广播和电视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公共事务的监督者,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享有最大程度的新闻自由。在这个前提之下,保护个人的相关权利就变得尤为重要。伦理不是由一系列条条框框的规则构成,但却是在新闻操作的过程中维持一种负责态度的保障。
第二节媒介问责体系
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新闻行业建立自制机制,是为了确保一个有效的,普遍适用的方式来维持和完善媒介的伦理道德,使媒介成为真正对公众负责的媒介。也就是通过自律来保护和实现新闻自由。瑞典的媒介问责体系建立在只个主要自律机构的从础上,分别是瑞典报纸发行人协会,新闻工作者联盟,及全国政论家俱乐部。全国政论家俱乐部是一个由出版商和新闻工作者参与的协会,主要关注于大众传媒的操作伦理。早在1969年,这些机构就共同约定,肯定了媒介问责体系具有极端重要性,并成立了报业评议会和报刊组织合作委员会。
整个瑞典媒介问责体系的精髓在于三套准则公开报道原则良善新闻实践原则包括公平报道,尊重隐私,尊重被访者权利,尊重读者的回答权,以及图片处理原则等等。职业规范主要关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正直性,新闻材料的获取,以及与消息来源的关系等等。社论式广告准则包括广告与编辑材料新闻材料之间的关系,确立新闻价值由其新闻性而不是广告价值决定的原则。这三套准则分别有其各自的监督执行机构。被视为核心的是公开报道原则,由报业评议会与新闻督察员负责监督实施。职业规范由新闻工作者联盟任命的一个专门委员会监督实施。反对社论式广告则由一个反对社论式广告的委员会管理。如下图所示:
简言之,报业评议会与新闻督察员制度,以及新闻道德准则,构成了瑞典媒介问责体系的两大支撑。它一方面以具体的规约条文强调制度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注重新闻工作者个人的责任意识。这一体系能够同时被媒体和公众接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重要的原因是媒介问责体系与两大机构密切相关报纸发行人协会与新闻主作者联盟。这两大组织涵盖了瑞典的所有相关媒体几乎所有报纸都是报纸发行人协会的成员,而几乎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包括业余撰稿人都是新闻工作者联盟的成员。而且,全国政论家俱乐部作为媒介伦理的讨论平台,同以卜两个和构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俱乐部儿乎所有成员同时也是报纸发行人协会或新闻工作者联盟的成员。有如此强有力的组织支撑,瑞典媒介问责机制行之有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瑞典新闻媒体发展的悠久历史使得媒介问责体系具有深厚的传统,这也是其稳固发展的重要保证。比如说,新闻道德规范是在长期新闻上作的实践中成熟起来的。在新的准则制定之前已有很多自发遵守的新闻实践准则,这就使得道德准则易于为遵守者所接受。因此,自律体系漫长的发展过程意味着今天的体系得到了强大的传统力量的支持,而这种传统对自律体系的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瑞典的媒介自律系统通过给予受众指出媒体报道失实的批评权利,为形成相对健康的社会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利益团体可以左右决策的形成。报业评议会与新闻督察员的工作职责就是要体现公共利益。事实上,在新闻行业建立独立的原则,首先是新闻督察员在起着倡导作用,然后才是报业评议会。通过让督察员成为“良善新闻实践”的促成者,并让其向给公众提供信息或提出意见,瑞典的新闻自律体系刁’具备起一定的责任来公开维护新闻自由。
第三章瑞典对新闻传媒业的法制与行政管理……17
第一节媒体法体系……17
一《政府法典》关于言论和信息自山的规定……18
二《出版自由法》……18
三《表达自由法》……19
四《保密法》……20
五媒体法体系的特点分析……20
第二节政府对新闻传媒界的行政管理……22
一、对报刊的管理……23
二对音像媒体的管理……23
第三节瑞典新闻传媒界的自律与他律……………25
一新闻自律………..25
二新闻他律…………….27
三自律与他律的关系……………28
第四章对新闻督察员制度的社会与理论分析…………29
第一节社会状况分析……………29
一、经济生活………………30
二、政治传统…………….31
三、宗教发展………………33
四法律与制度传统…………..34
五理论分析…………….36
第五章结论及前景…………….38
第一节对瑞典媒介问责制度的总结……………38
第二节瑞典媒介图景……………40
第四章对新闻督察员制度的社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社会状况分析
瑞典位于北欧,与挪威,芬兰,丹麦等国合称为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大约公元前7,500年,人类的活动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活跃起来。如今,在瑞典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生活着万人口,他们中属于瑞典民族,母语是瑞典语,其中信仰新教的福音路德教派。由于地处欧洲偏远地带,气候严寒,千百年来,瑞典民族逐渐形成了同质性强的独特的社会与文化结构,并且创造出许多值得其他民族借鉴的的制度。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瑞典王国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在,进而探讨这些制度形成的原因及运作的条件。
一经济生活
瑞典虽然地处偏远,但由于航海技术发达,瑞典人民很早就开始了与欧洲大陆进行高价兽皮和贵重金属的海上贸易。同时,瑞典海盗不时向波罗的海附近实行海寇式侵袭和殖民活动。对外贸易及掠夺为瑞典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重要的原始积累,他们在本土推行和平建设,修建道路,改良农业,并逐渐形成了后来在瑞典农村流传了多年的生活方式—农村公社制—也就是农民组成自耕农公社。公社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经济单位,成员集体参与每年一度的大规模农业劳动。在很长一段时期,瑞典的人口主要由农民组成,与大多数国家的农民不同的是,尽管教会和贵族侵占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民却始终保持着自由,甚至像城市市民和矿工一样,在政治斗争中拥有发言权。他们的主要力量的源泉之一就是自治权。这种自治权虽然有限,但根据农村的法律传统,却是一种由来己久,众所公认的习惯。当时,维护自治权和法律的主要凭借是议会,农民在议会中有自己等级的代表,这种情况在当时欧洲是绝无仅有的农民在议会中作为第四等级有发言权,为自己的赋税问题争取权益,把民众的疾苦写成请愿书提交政府的主动权也是公认的传统权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瑞典开始产生了工会组织,社会卞义思想流行,,斯德哥尔摩工会运动接受了社会主义,产业工人成长为新兴的第五等级。随后,瑞典各地工会又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中央机构—瑞典的职工大会—这成为民众运动的一个永久性组织。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和工人同雇主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都经雇主予以承认。一战期间,工人运动开始具有了一种商谈作用,即温和的改良主义面貌合作社运动在这一时期巩固起来,它从一开始就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一年会员人数从,增加到,人,合作社从此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农民的经济和政治协会,农村的青年运动也发展成熟。农民协会在扶植农业政策的实际执行中起了重大作用,旧有的群众运动继续巩固,每人中就有人隶属于一种组织。目前,瑞典共有巧个全国性专业合作组织,个专业合作社企业,全国万农户,几乎加入了合作社,有的农户同时是个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社员总数达到万人。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五章结论及前景
第一节对瑞典新闻问责制度的总结
迈克尔道格拉斯曾经提出过新闻自律的四项适用原则,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考察一下瑞典新闻自律制度的优劣。
第一,具备自律动机和技术专长。动机是自律成功的基本条件。在大多数的媒介产业中,主要的动机是担心如果媒介不自律,政府将会插手管理,这种政府约束的威胁实实在在地促进媒体自律。因此,在那些政府约束的威胁减退的部门,自律就可能失败。而且,如果法律的强制力量超过了或涵盖了自律条例,自律也会自然消失,因为自律条例必须高于法律的底线,否则就完全没有意义。在瑞典,有关一言论自由的法律可谓开世界之先河。通过宪法性文件来保证公民和媒体的表达自由,对于新闻界的运作无疑是给予了极大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为新闻界操作设置了底线。同时,法律赋予的并不是绝对的放任自由。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司法和行政手段对新闻事业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的自律就拥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除了必须愿意自律,媒体还必须具备技术专长,即拥有技术手段和有经验的专门人才。缺乏技术专长将会导致自律管理机构无法准确评估产业行为,降低工作效率,进而降低其权威性。瑞典的新闻督察员往往曾经都是富有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对于新闻行业具有相当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新闻督察员根据相关的工作指令行事,而当面对具体的案件,督察员需要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和对法律的理解灵活处理,这就对督察员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挑战。
第二,代理机构具备审查能力。行为主体的自律如果也受到政府的约束,那么自律将更易“成功”。这种自律被称为“受监督的自律”,这个概念是指政府机构参与审查自律规章是否合理,检查自律的履行情况,抽查它提供的自律情况是否准确等。道格拉斯指出,审查的自律要发挥更好的作用,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来监督自律的执行情况。根据瑞典《新闻督察员工作指令》,新闻督察员可以主动调查背离新闻职业规范的行为,然后交由报业评议会作出决定。这一规定使得瑞典的新闻自律成为一种“受监督的自律”,对于新闻媒体无疑是一项有效的约束。
第三,自律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道格拉斯认为,规章制度涉及面相对狭窄和内容量化的自律,会取得较大成效,自律标准如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贯彻起来难度会非常大。一个模糊不清,主观性强的自律条例,比具体实在,量化性强的条例贯彻执行的可能性会小得多。瑞典的实际情况可能跟这一标准有所出入。无论是新闻督察员的工作指令,还是督察员做出评判所依据的规则等等,都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但是,新闻督察员和报业评议会在任何时候都会尊重合理的公共利益的需要。前文所提到的瑞典法律并未明文规定“公共”与“隐私”的界限,但是新闻督察员在工作时对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决不亚于法律武器。媒体也能够对此达成共识,认为这条界线最好不是基于立法或法庭审判的结果,而是因案而异,采用不那么法律化的手段来解决。因此,在审查过程中,新闻督察员会牢牢依据这一基本准则,但同时又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合当事双方的合理判决。可见,道格拉斯的这一条标准虽然在大多数国家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瑞典以其高度严密的自律体系和新闻督察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态度避免了一个“模糊不清,主观性强”的自律条例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略)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八:2010 年南非世界杯背景下的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研究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意义
1.1.1 选题依据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国家跨文化传播交流频繁的前提下,文化作为人类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成果总和,也表现出了娱乐化发展的倾向。这给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宏观基础环境,而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展示平台与推动力则来自于广告主的娱乐化营销策略、各种媒介自身的娱乐化以及体育广告受众的娱乐心理需求的共同作用。
体育事业的影响力与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相辅相成。在重大国际体育赛事面前,现代媒介的宣传铺天盖地,体育赛事期间的体育广告更加容易被多次曝光,容易形成人们的议题,这对体育广告业主们来说是一次投资,多次收益,其所具备的优势是传统体育广告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体育赛事广告受众群体广泛且对象明确,具有直接的传播效果和广泛的传播面。体育广告业主们可以借体育精神延伸至商品广告上或者是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将企业文化通过重大体育赛事进行宣传,而体育赛事则又通过体育广告进行传播,两者品牌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2006年德国世界杯为例,据统计世界杯期间有10亿人观看,平均全世界每6个人就有一个观看的,这样庞大集中的观众数量是所有体育广告业主们梦寐以求的对象,这就是世界杯的价值所在。有财经媒体指出,从世界杯获利最大的四类企业,排名第一的就是广告业。据财经杂志《福布斯》2010 年 2 月份最新公布的数据,世界杯足球赛的商业价值达到1.2亿美元。而企业想要分得这顿商业大餐的一杯羹,门槛价是 8000 万美元,这仅仅只是国际足联对南非世界杯赞助商的最低赞助要求。南非世界杯之所以受广告业主们喜欢,不仅是因为具有一个月连续不断的传播时间以及数十亿球迷观众的庞大群体;还有是据统计,一个企业在世界范围提高品牌认知度,每提高1%需要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但借助世界杯或奥运会,同样的费用可提高10%的广告效应和公司形象。因为,世界杯期间的体育广告能自然地融入受众生活,使受众对产品品牌信息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
因此,对南非世界杯期间优秀体育广告的娱乐化传播特点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如何提高受众对广告品牌或者是商品属性的认知与记忆,因为这将决定体育广告的成功概率,同时让国内体育广告的娱乐化发展得到启示和借鉴。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笔者在查阅“体育广告策略”相关的研究文章时发现大多集中于体育广告的创意艺术、创意特点以及体育广告的传播效果分析,论文比较概括,具体分析借体育赛事传播的个案广告片文献很少;其中,虽然有涉及奥运广告策略、具体体育品牌广告策略(阿迪达斯、耐克等)的相关论文,但是并没有将其阶段性发布的广告片进行解读。
2010 年南非世界杯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举行并取得成功,这不仅对南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同时也借世界杯赛事融合族群、宣扬其追求运动与自由的精神。借助世界杯这一重大赛事进行的广告宣传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广告业主们费尽心思做出许多优秀的广告作品以力求达到显著的品牌宣传效果,但是关于世界杯期间体育广告的研究论文却是屈指可数,尤其是体育广告的娱乐化表现方面的论文基本没有。
伴随着南非世界杯期间体育广告娱乐化的成功传播,对借助世界杯赛事进行宣传的广告研究意义将会大大加深,本文分析大量的娱乐化体育广告个案文本,结合体育广告娱乐化的方式与特性,从体育广告娱乐化的营销策略、投放过程以及创意策划等方面为体育广告界提供一些实际帮助与启示。该议题补充了目前此类研究的不足和空白,以世界杯期间具体优秀体育广告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为我国体育赛事广告的创意思维运用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1.2 文献综述
作为男子足球运动的顶级赛事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单项项目,FIFA 世界杯男子足球赛从 1930 年乌拉圭开始已经历经了 80 年征程,2010 年南非世界杯是它成功举办的19届赛事。在一定时期内,它吸引了全世界球迷受众的关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舆论话题。自开赛以来,新闻媒体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无论是打开电视、报纸、广播还是互联网,我们看到的都是充满世界杯味道的内容;在世界杯赛事这一时期内,人们的舆论话题被世界杯牢牢占据,全球内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都是世界杯,他们体验着一种全球化的激情赛事气氛。
与此同时,全球所有的媒体和广告公司也都准备好了以各种方式加入对世界杯的宣传浪潮中去,借体育赛事为其品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世界杯期间体育广告优秀作品的娱乐化表现的分析与解读将会对今后我国体育广告作品创作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师大云端图书馆
1.2.1 广告娱乐化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
2005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晔华的硕士论文《广告的娱乐化生存初探》作了一个深入地探讨与分析,论文头就对广告娱乐化阐述了作者自己的定义:在整合了娱乐的所有要素的基础上,以娱乐受众、劝服受众为主要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广告娱乐化的特点是,它在进行广告信息发布的同时,还带有强烈的娱乐色彩和娱乐功能。它既不是广告,又不是娱乐,它是娱乐与广告的完美结合,这是一种全新的广告传播模式。这篇论文从新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广告和娱乐完全融合,并将广告的概念进行了升华,表明完整的广告还应包括广告文本和广告投放。文章缺乏分析娱乐化广告的传播策略与广告娱乐化的传播趋势意义。
2007年湖南大学李玉平的硕士论文《广告娱乐化现象研究》一文是近年来研究广告娱乐化相对较详细的一篇文章,作者首先阐述了广告娱乐化的概念、特征及表现,他认为广告娱乐化的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广告业主们的创意思维和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重新给广告娱乐化赋予了新的定义:他认为这是将娱乐理念注入广告的整体运作过程,从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到广告制作、广告投放、广告测评整个一系列娱乐过程中实现说服受众的一种新型的广告传播活动。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那就是广告娱乐化的作用过程也被分解为娱乐化信息的编码、娱乐化信息的传播、娱乐化信息的解码、娱乐化信息的反馈四个阶段。本文作者提到了当今娱乐化趋势,强调有利于增强广告效果的积极影响,但却指出广告娱乐化会消解品牌营销,导致品味低俗。文章最后,作者从广告的具体运作环节提出提升广告娱乐化效果的策略,并对广告娱乐化的消极影响给予了三条对策,这在之前的研究论文中并没有出现,可以说是作者的又一个创新举措。
周子渊在《广告娱乐化原因探析》一文首先认同了广告娱乐化是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然后从跨文化传播、媒介娱乐化、受众心理、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广告娱乐化的成因。他认为广告娱乐化的营销和传播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产物,并且是文化强国主动将西方的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传给了中国。
姚建惠,齐晓艳的《论广告娱乐化的特征与表现》一文首先从宏观角度为广告娱乐化的涵义做了解释,她们的观点与湖南大学李玉平的硕士论文基本一致,都认为广告娱乐化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在分析广告娱乐化的特性时,作者将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用来解释娱乐化的重要性,并且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对娱乐化的需求。在论述广告娱乐化的特征上从受众、内容和运作三个方面做出了解释,而在广告娱乐的表现形式上,作者同样做了三种分类:1.广告作品的娱乐化2.广告载体的娱乐化3.广告投放的娱乐化。
谢诗敏的《娱乐经济背景下的广告娱乐化表现和发展》一文将广告娱乐化主要表现也作了分类,分别是幽默广告与日俱增、明星代言广告呈井喷式发展和植入广告大行其道。文章的后半部分是如何规避在娱乐经济背景下广告娱乐化的错误,作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重视娱乐因素对于品牌的提升和对销售的促进作用;其次是从产品本身出发,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建设;最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不断创新娱乐化方式以吸引更多受众眼球。这个论文是研究广告娱乐化论文中首先出现娱乐经济背景字眼的文章,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对于广告业主们也是一种启示和经验教训,但是文章缺乏具体案例的分析。
2 2010 年南非世界杯品牌与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回顾
2.1 南非世界杯的历史背景
2.1.1 申办回顾
2010 年南非第 19 届世界杯是世界杯赛事第一次在非洲国家举办,这表明国际足联在过去 28 年反种族歧视的立场更加坚定,这样的态度也推进了全球反种族歧视运动的进行,这是世界杯的最大价值所在;同时,预示着南非足球事业逐步踏入巅峰,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事业稳步前进。体育,尤其是足球,对非洲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体育精神让南非各族不同肤色的人民更好地团结在一起,也让非洲大陆更加团结稳定。
众所周知,这并不是南非的第一次申办,在2001年第18届世界杯的竞争中,南非在最后投票时刻,以11票比12票的微弱劣势输给德国,与世界杯决赛圈比赛失之交臂;2004年5 月15日,南非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国际足协执委会会议上以 14 票对 10 票战胜摩洛哥,获得 2010 年世界杯的主办权。后来,有媒体评价:“当初国际足联投票给了南非不如说是投给了曼德拉先生。”
2004 年 5 月,在南非世界杯申办团成立之初,曼德拉就积极加入,并且亲自来到国际足联办公地苏黎世,面对24位国际足联特别委员激情陈述:“在过去实施种族隔离的那些年,在监狱里,能收听足球比赛是他们唯一的优待。”并且曼德拉在狱中亲自组织过多场足球比赛。曼德拉先生在随后写给国际足联的信中提到:南非世界杯不仅仅是比赛,它标志着“全世界人民因对足球的热爱而走到一起,无论他们有何种语言、何种肤色、何种政治或宗教信仰”。国际足联在1976年6月将南非从国际足球大家庭成员中驱逐了出去,这是由于白人政权在体育中实施种族隔离政策导致的。而 34 年之后,在非洲民族英雄纳尔逊·曼德拉的努力下实现了种族和解并建立了繁荣的南非后,非洲大陆第一次承办世界杯的国家就定在南非举行,这一意义十分重大深远。
2.1.2 官方主题曲与吉祥物意义
在国际足联举行的世界杯主题曲征集中,31岁的歌手克南凭借自己专辑《游吟诗人》中的一首《飘扬旗帜》最终被国际足联所认可,成为南非世界杯的主题歌。歌曲表达了对歌手坚定地热爱着这块充满战火、贫穷、落后的土地。
2010 年南非世界杯官方吉祥物——绿色非洲卷发的可爱小豹子“扎库米”,世界杯组委会还为其制作了一份特别履历:它出生于1994年6月16日,这是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宣告结束的日子;这也是南非的“青年节”,以纪念1976年在拜仁统治下爆发的反种族隔离政策下南非青年的抗议示威运动,意义非凡。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尔克说:“扎库米代表南非的人民、地理和精神。”
2.2 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的传播背景
2.2.1 经济背景
经济是一个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进程,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而广告则是作为物质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回顾体育广告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条广告的理论、创意以及其播放的阶段特色,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有着密切的相互制约关系。当今社会的经济环境朝着娱乐化方向发展,这不可或缺地在体育广告本身上反映出来。
“地方化、全球化、跨国化,所有的这一切表明,我们正生活在娱乐经济新时代。”1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沃尔认为娱乐业与经济中的其他部分有着可以互相满足的独特需求与能力,娱乐与经济中的其他部分本来就该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娱乐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的每一个细微部分。经济娱乐化的内涵,主要指各行各业的娱乐化形式与趋势,或者说是以娱乐广告形式营销产品、传播品牌理念与服务,以娱乐式广告营销包装调动受众愉悦情绪,营造新消费模式从而推动产品品牌盈利,整体上推动经济的二次发展。
2.2.2 传媒背景
大众媒介是广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工具,没有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就没有广告的存在。现代广告的发展直接依靠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而前行,现代媒介已出现整体娱乐化发展趋势,这不仅体现在媒介本是人类传播交流的工具,其本质就是一种娱乐工具;还表现在,随着传媒业、娱乐业的发展,两者已融合为密不可分的“传媒娱乐业”。因此,广告随着其发展产生娱乐化倾向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麦克卢汉,传媒理论宗师曾经提出过一个常常容易被人忽略但却很重要的观点:“媒介即按摩(medium is the massage)”,说讯息其实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按摩,一种放松。受众在接触媒介的同时,也享受着媒介所带来的快乐与舒适,是对传统媒介本质的深刻揭示。大众传媒具有教育功能、传播功能、宣传功能、娱乐功能等。在其诸多功能之中,众所周知,娱乐功能是其最显著的一种功能。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受众通过收看体育赛事、足球比赛等信息的同时,带来了家庭娱乐中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娱乐方式在大多数时间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其中,而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满足多数人的直接参与,因此,传媒成为了受众替代性娱乐满足的最佳载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代人的娱乐活动本质就是由大众媒介所宣传和构建的娱乐。
3 2010 年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特性 ………..17
3.1 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中的品牌传播内涵 ………17
3.2 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中的品牌传播表现形式 …………19
3.2.1 “游戏中的品牌传播”………………..19
3.2.1.1 体育本质论…………….19
3.2.1.2 游戏论 …………..20
3.2.1.3 戏剧性理论………..20
3.2.2 “音乐中的品牌传播”…………21
3.2.3 “时尚中的品牌传播”………….22
3.2.3.1 模仿意识 ………….22
3.2.3.2 情感体验 ………….23
4 2010 年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方式 ………….25
4.1 体育广告传播媒介的娱乐化 ……………25
4.1.1 大众传统媒介的娱乐化创新应用………….25
4.1.2 新型媒介的娱乐化应用……………27
4.2 体育广告投放过程的娱乐化 ……….28
4.2.1 主办娱乐参与型活动………………28
4.2.2 赞助娱乐活动或体育节目……………..28
4.3 体育广告创意表现的娱乐化及案例分析 …………….29
4.3.1 以体育元素阐释体育精神…………..30
4.3.2 以意象符号紧密联系赛事………..33
4.3.3 以互联网数字营销震撼受众眼球…………..36
4.3.4 以动画呈现幻想与娱乐内容…………….42
4.3.5 以非洲本土化元素体现快乐足球……………43
5 2010 年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成因 ………….48
5.1 宏观原因 …………….49
5.1.1 文化因素 ……………….49
5.1.2 媒介环境 …………….50
5.2 微观原因 ………………51
5.2.1 广告主营销因素…………….51
5.2.2 受众心理因素……………52
5 2010 年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成因
现代体育广告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足以吸引消费者受众关注,甚至对消费者受众造成厌恶心理,达不到既定的传播效果与目的。因此,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体育广告主强调注重消费者受众心理需求,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快乐心态引导消费,将广告内容信息传播于愉快心情中的受众。此时,娱乐与广告业结合于自然之间并朝着娱乐化的方向迈进。通过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现象的研究,本论文从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两个方面对娱乐化传播现象进行解读。
师大云端图书馆
5.1 宏观原因
5.1.1 文化因素
在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社会进程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包容性以及差异性。南非世界杯所举办的地点虽然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下,我们所接触的、感受到的世界杯赛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此前提下,广告在赛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显得比较重要。一方面,大众传媒所主导的大众文化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众文化借助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往往在表现形式上轻松而浅显,更容易让受众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大众文化的娱乐天性促使其全心全意愉悦大众,进一步激发了大众的娱乐需求,此时人们日益增加的休闲时间与日益提高的消费能力也为大众娱乐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条件。随着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性的社会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差异性与包容性更多的反映在社会大众文化中,而娱乐性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其在包容性更强的文化土壤中实现了更广泛的扩张与发展,具有娱乐特征的大众文化的流行已成一种趋势。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给广告的娱乐化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条件,广告本身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在这种批量化、平面化、多元化的大众文化氛围中,广告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汲取对自身有利的娱乐性、消费性等元素,推动者体育广告的娱乐化形成。体育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虽然不为文化而生长,但其所面对的受众以及说服受众的最终目的,决定了它与大众文化的天然联系,进而决定了它必须适应大众娱乐时代的文化语境,必须适应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事的娱乐轻松气氛,于是体育广告的娱乐化传播随之产生。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趋势,也就是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从文化角度来看,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发展的有力推动,虽然表面上跨文化传播是和谐与互动的,但不可否认,跨文化传播却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平与公正。在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大国(经济大国)与多数文化传播弱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严重的不对称与不平等。1目前,中国就受到许多西方文化思想的入侵,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欧美传媒大国不遗余力地向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进行文化输入。在当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跨文化传播的动力。正是经济的深度介入和强力牵引,跨文化传播才呈现空前热潮经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人们的欣赏标准、生活方式、商业广告表现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文化传播形势下,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传播形式,娱乐化的营销和传播必然影响到当今的体育广告表现方式。
6 结论
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生活的兴起以及媒介自身发展的趋势,为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大环境。体育广告娱乐化发展动力与展示平台来自于广告主的娱乐营销策略、受众的娱乐需求心理以及传播载体的娱乐化,体育广告的娱乐化传播已成为体育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0 年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在受众定位准确的基础上采用传播途径多样化、立体化、互动化相结合的方式。广告主将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紧密结合,尤其依赖新媒介技术,由于受众大多是年轻人群,接触网络媒介时间较大众传统媒介长,广告主通过电视、网页、微博、海报、报纸、户外广告、与网友互动等多种渠道、多方位传播对产品品牌形象进行宣传与解读,从而达到既定营销目标。结合参考书籍以及对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的个案传播研究,本文所研究的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是体育广告发展的一种态势,它是将娱乐理念注入广告的整体运动过程之中,从广告商的营销策略、广告的传播媒介到广告文本的创意思维表现、广告的投放宣传阶段,在娱乐过程中实现说服受众的一种广告传播过程。
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特性——娱乐化品牌传播,不是指以往的仅仅在广告创意表现中的娱乐元素,而是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相关著作之后,结合娱乐、广告、品牌传播和广告娱乐化的定义进行重新界定:整合利用体育赛事娱乐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娱乐元素表达品牌的风格、文化,激起受众感官兴趣与内心情感,作用于受众的娱乐心理并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认同和参与,从而促使受众认同商品品牌文化并情愿购买商品的传播活动过程。受众,尤其是潜在消费者在接收这样的体育广告时,一般不会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反而以轻松的心态,在完全被娱乐的状态下产生购买行为。本文通过分析2010 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体育广告娱乐化的传播现象,总结出广告娱乐化品牌传播的表现形式为“游戏中的品牌传播”、“音乐中的品牌传播”以及“时尚中的品牌传播”。以娱乐元素抓住品牌主张,通过品牌理念与娱乐中心思想的重合来实现品牌传播。品牌自身的意义本无法强加于受众,只要受众在轻松的状态下,才会去体验产品品牌,当受众与品牌广告内容的所表达的情感得到趣味体验后,受众便与品牌的交流通畅无阻。
本文的成文创新之处是对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优秀案例创意思维深入详细分析,图文并茂,这弥补了以往此方向研究文章的不足;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的创意娱乐化表现为以体育元素阐释体育精神、以意象符号紧密联系赛事、以互联网数字营销震撼受众眼球、以动画呈现幻想与娱乐内容、以非洲元素体现快乐足球。尤其以非洲元素体验快乐足球为典型,广告将百事的品牌核心与广告娱乐元素有效结合,产生快乐氛围,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创意注重本土化情结、娱乐化效果,易于被接受。最后,文章从宏观环境和微观心理两个层面探讨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成因。
对于中国体育广告界的启示,本论文认为应当准确定位受众群体,重点考虑受众心理需求,紧密围绕体育广告传播环境;注重娱乐化品牌建设,借鉴南非世界杯体育广告的娱乐化传播成功经验,通过品牌理念与娱乐中心思想的重合实现品牌传播;开发关联价值,使用新颖创意有效结合产品品牌与娱乐化表现,达到体育广告的既定营销目标,创造利益最大化。 由于体育广告娱乐化是近几年体育广告的发展趋势,此方面的研究专著与学术论文较少,可以直接借鉴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本文很多观点都是在借鉴广告娱乐化的研究范式和结论,但也有笔者对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的表现形式与特性的案例分析,难免会有不足。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所限,笔者不仅对体育广告娱乐化的整体运作过程了解比较肤浅,还缺少体育广告娱乐化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如果要得到优异的结果需要长期的广告实践,文章研究仍不够深入,所以算是抛砖引玉,希望为体育广告娱乐化现象的研究,尤其是借助大型赛事进行的体育广告娱乐化传播发展提供一个浅显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略)
新闻媒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九:西方媒体再现的非洲形象——以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对布隆迪的报道为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时代下,西方媒体眼中的非洲整体形象尤其是布隆迪的形象始终是受到争议的。西方世界没有真正地了解非洲,它们对非洲的看法始终只是消极的。作为一名在中国学习传播学理论的非洲学生,笔者将通过研究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网站上的新闻样本来呈现另一个观点,尝试质疑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的相关报道并试着解释布隆迪的特殊现状。
1989年,蒂姆伯纳斯一李发明了互联网,随着互联网媒介新技术的普及,这一发明使全世界的人们都能相对自由地发表各种观点,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政治、经济等力量的干涉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因素。自2000年到2011年,非洲的互联网使用者比例上升了2,988.4%,这也表明互联网在非洲的发展取得了进步。然而在西方媒体的眼中,非洲的形象没有改变,依然饱受争议。一些观察员认为,西方媒体首先关注的是非洲消极的一面,这与历史上欧洲与非洲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密切相关,并涉及历史上西方国家对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当我们研究西方媒体,非洲的第一印象是,相对于世界上新兴经济体而言,那是一个微不足道以致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西方媒体只会在谈及灾难、饥荒、战争……时提到非洲”(努乌科搭,历史研究,2005年2月)无独有偶,来自英国广播公司的阿曼达.内罗毕大会上更进一步指出,非洲作家自己也低估了非洲的形象。对于大多数西方人而言,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至今是一片神秘的未知大陆,那里所发生的一切无法引起西方人的特别兴趣,仅仅当这一地区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件如严重灾荒、政变、战争、种族冲突时,西方媒介与西方的普通受众才会提起他们对于非洲大陆的兴趣,以他们一如既往的刻板印象与偏颇的视角关注发生在非洲的一切,这些报道的作用主要在于加深他们原来的东方主义想象。在事件平息之后,非洲大陆再次淡出他们的视野。这就是过去几十年来西方媒体对于非洲的报道传统。
第二节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网站对布隆迪相关报道之媒介再现的个案分析,揭示法国(乃至西欧)媒体如何通过负面新闻与刻板印象的报道向受众建构一个想象中作为“他者”的布隆迪(非洲),并进一步追问这一现象背后深层的结构性因素。
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在发达国家的媒介再现并非一个新的话题,我们可以通过议程设计、框架架构造与刻板印象等新闻生产的概念来理解这一问题,就议程设置而言,安挥姆斯于1972年式提出媒介议程设置的概念,即读者通过新闻媒介对报道的信息体量、位置与叙述方式等因素来体察某事件在这一吋期的束要性。“框架”这个术语被普遍应用为“范围限定”的标志。在转义中,这个术被解释为“对领域或抽象现实进行严格的限定”;因此,在文学中它体意为“对丨题进行限定,特别是对文学主题对作品著作各部分的计划和布置”(利特雷)。框架构造则为新闻报道定义了问题、判断了原因、作出了道德评价并提示了解决办法。它比新闻报道的偏见更隐秘。然而,如果仅仅关注新闻中产过程所涉及的新闻从业者与新闻机构本身,而忽略了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与其他机构的关系,那么这样的研究无疑是有局限的。研究新闻的生产机制,就是要“发现这种意外背后的规律,也试图理解新闻记者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这种规律也是某种意识形态”。
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出三种关于新闻生产的研究路径:第一种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路径,把新闻生产和政治结构、经济结构联系起来,着重考察国家政策、新闻机构经济基础等议题;第二种是社会学的路径,致力于对社会机构、从业人员以及行业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的研究,着重考察新闻工作者的生产行为是如何受制于行业与组织的规范的;第三种是文化的路径,强调文化传统与符号系统对于新闻生产的约朿。人类学家萨林斯认为,“一个事件不仅仅是世界中的一种发生,它是介于一种确定的发生和一种特定的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这种符兮系统涉及曰常生活中的文化条件(我们无法从社会组织的特征中推断出这些文化条件,但它们能通过历史分析得到揭示。然而,构成新闻判断并影响新闻生产的文化知识十分复杂,并非“意识形态”或“常识”之类的术语所能概括,它不仅包括理査德霍加特所谓的部分由统治染团制造、部分由社会语境自发的“文化空气”,也包括新闻从业者所浸淫其中的行业文化、共同的新闻标准甚至所使用的语言本身。虽然本文关于法国媒体对非洲国家的媒介再现的研究涉及上述的新闻生产的文化路径,但笔者的重点并非在于新闻生产机制的研究,而是通过媒介再现的考察揭示隐藏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观念,这种观念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从某一历史时刻起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西方媒体通过灾难、饥荒、战争、政变等议题不成比例的选择以及报道框架的偏差,使西方受众形成了关于非洲的刻板印象。来自传播学角度的研究无疑只是从“是什么”的维度解释了这一问题,但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的维度,即从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特别是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两种范式来交叉考察西方媒体再现非洲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因素。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媒介再现
媒介再现的刻板印象涉及范围很广,从社会性别、弱势辟体、地域文化、家、地区、职业团体、种族、民族等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份群体。木文所探讨的地域形象之媒介再现的刻板印象,近年来获得了什界地地方竹研究的经验支持。这一再现涉及通过他者的描述进行自我身份的定义。
在《中东的中介再现》一文中指出,美国媒体对于中东人的媒介再现往往涉及一系列的负面刻板印象:性欲旺盛的、让人难以现解的、外来的、无法预测的以及暴力的。2001“911”事件以及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这些刻板印象通过电视与电影等传播渠道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媒体屮的形象负载了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并受到各种政治机构的操纵以及政府的紧密控制。通过考察年月日发生在意大利的一案的市判,剖析了美国媒体几十年来针对意大利的刻板印象。是一位:害了其英国室友的美国学生,该案宣判后美国媒体纷纷指责意大利司法系统的腐畋并谴责意大利娼獗的仇美主义,而美国媒体的报道又引起了意大利人的愤怒与批评。作者指出,虽然意大利文化包括烹任、艺术与时尚等吸引着许多美国人并且意大利是美国留学生的首选地之一,但意大利仍然被美国的电视、电影(如黑手党)等大众媒介再现为一个犯罪与混乱的国度,既是上述语境下的产物,又加深了这一刻板印象。
通过研究发现,新闻故事或新闻专栏中一旦涉及某一具有同一身份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国家(如伊拉克)或比国家更大的某一地区如欧洲)时,其说辞往往具有误导性。这些误导性的文章总体而言是采用了负面的报道口吻。刻板印象具有自发性,除非作者有能力意识到并主动地去挑战刻板印象,否则它就必定会发生。误导性报道的发生往往源自新闻从业者企图避开繁重的证实工作,大量运用一些匿名的新闻源并借助惯例的思维框架去理解新发生的事件。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新闻从业者自身必须有意识且有能力来而对这个问题。通常刻板印象的运作是通过民族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在衡量其他文化时偏爱本民族文化的标准。然而考察了罗马尼亚本国媒体的考察,发现了相反的现象,即罗马尼亚媒体对本国的国家与人民形象的自我低:认为罗马尼亚人是虚伪的、懒散的、自我的、幼稚的、犹豫不决的、不活跃的、不专业的、冷漠的以及肤浅的等。此外,媒体对罗马尼亚人整体的刻板印象还同通过性别、种族与少数族群的刻板印象相交叉。作者指出,媒体所形成的这种负面叙事结构与罗马尼亚相比其他欧洲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落后现状相关联。
第二节现代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在研究非洲问题时指出,不论是殖民时期还是后殖民时期的非洲,都必须将其置于一定的世界体系的框架内加以研究,并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于是,就有了沃勒斯坦四卷本的巨著《现代世界体系》的问世。沃氏指出,16世纪之前的一让界性体系主耍由一些世界性帝国创造,它们仅有单一的政治中心,缺乏与之相应的世界性经济体系。16世纪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以欧洲西北部为中心,开始形成了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为特征的“世界性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从一开始便超越孤立的国家与地区而以世界性体系的面貌出现,它有自成体系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的政治中心。这个网络主要由中心、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部分组成,三个不同区扮演了二种经济角色,即中心区作为工业生产中心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边缘区作为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并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与廉价劳动力。半边缘地区对中心区而言部分充当边缘区的角色,而对于边缘区则部分担当中心区的角色。这个体系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边界由小及大,从最初偏居西北欧一隅,不断扩大,其边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扩张至全球。其扩张的方式是通过将边缘区之外的外部领域不断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其成为新的边缘而不断膨胀。与作为整个劳动分工体系部分的边缘不同,外部区域是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世界体系构成的,后者与前者的经济关系仅仅建立在贵重物品的贸易之上。然而,这样的外部区域最终被世界经济体系所吞并。非洲作为一个外部区域,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逐渐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个“融入时期”包括一个地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外部领域、被融入以及最后被边缘化。巧作为边缘区的布隆迪,迟至19世纪末才被欧洲列强(德国)强行纳入世界体系,一战期间又转手成为比利时的殖民地。而法国从一开始便居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只有理解法国与布隆迪、西欧与非洲所处的这种历史关系,才可能深入理解前者对后者的媒介再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欧洲与非洲:媒介再现的历史背景…………..9
第一节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的非洲………9
第二节作为“主体”的法国与作为“他者”的布隆迪……10
第三节两国传媒概况……….11
第四节信息的操纵与不平等………12
第四章西方眼中的非洲:以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网站的新闻报道为例………14
第一节相关新闻报道文本……….14
第二节对报道内容的分析………..23
第三节行动与困境第五章结论………28
第四章西方眼中的非洲:以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网站的新闻报道为例
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是欧洲第一个数字化的数字档案馆,目前,法国家视听研究所对公众开放了10万多个广播和电视节目。借助子数字化技术,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保存、利用和传播视听资源。它已经数字化了250万小时的档案,超过了之前预计的80万小时。
如今,其网站开放了1万多个广播和电视节目,相由于1万个小时:主题电视节目5000小时,电视新闻3000小时,文物收藏节目500小时,还有超过的多100小时的广播节目。每年,研究所根据是否有传承意义和现实性对节目进行选择。网友可通过不的方法看节通过在内部搜索引擎检索关键词,或通过主题进行浏览。网站上80%的资源都是免费的。另外20%的资源是收费旳,收费从1欧元的10到30秒的短节目,到收费12欧元的超过30分钟的其他节目。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被授权经营私人项目总额的。如今网站每月拥有约35万次的访问量。
师大云端图书馆
第一节相关新闻报道文本
本研究收集了国家视听研究所网站上8篇涉及布降迪的报道。这些报道屈上面提到的80%的可以获得的免费资源的部分。因此它们供丨让界各处的网民免费查阅。因为容易查阅,所以这些报道被相当数量的人看到。这8篇新报道涵盖了从1972年到2001年的历史,共29年。我们选择对这篇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借鉴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考察西欧媒体楚如何建构一个作为“他者”的布隆迪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
第五章结论
萨义德指出,东力学是一种根据西方人的东方经验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是欧洲最深奥、最常见的他形象之一。它有助于西方“将自bbbb 界定为于东方对照的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东力是欧洲物质文明与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从一种作为“替代物甚至是一种潜在自我的东方或则其力量和自我身份”。东方学并非西方人对于东方的纯粹臆想或虚构,而是蕴含了几个世纪的物质沉淀的一套人为创造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它是种将“我们”(西方人)与他们(那些非西方人)区分开的鬼体观念,欧洲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种使这文化在欧洲内和欧洲外都获得霸权地位的东西——为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这一描述,显然完全适于欧洲与非洲的关系。
“我们”和“他们”这一固定、清晰、不言自明无懈可击的二元划分可以追述到希腊时期关于野蛮人的概念。这种身份认同的概念到了19世纪成为帝主义文化的象征,成为试图地域欧洲的餐饮文化的特征。”与萨义德笔的东方一样,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足欧洲确认自身主体性的另一个“他者”。与自古就代表着浪漫、异国情调、美丽风情、难忘经历的东方不同,历史上,欧洲人与非洲人最早的接触始奴隶贸易,先不论港口周边广袤的还未开化的部落野蛮之地(与东方灿烂而发达的古代文明截然相反),光是热带的各种疾病就能让前来探访的欧洲人九死一生。奴隶、原始、野蛮、疾病或许可以描绘出欧洲人最初对于非洲的印象,而这一印象影响代义代欧洲人对洲的想象,至今仍无显著变化。在评述格鲁恩鲍姆笔下的伊斯兰时,萨义德指出,欧洲东方学家笔下的伊斯兰是铁板一块的,粗略概约,切…成不变,严重忽视了普通人的经验。这种描述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它对于后来的东方学家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因为它带有传统的权威,帮助人们把握东方这一广大的地域,将其作为一个内在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对象来处理。西方永远不可能在政治上轻易地控制伊斯兰,因此试图在学术上对此进行弥补的愿望便日浙凸显。“对于西方的学者、艺术家与记者来说,他们无疑也是抱着此种心态来描述非洲的,有意无意中,西方的新闻工作者与知识分子、艺术家一道实践着针对非洲的象征性符号歼灭。梵伦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曾经以比利时广告再现的非洲景致讨论欧洲对非洲的异域情调的兴趣与权力关系,她指出“威廉姆森的分析充分揭不异风情论的意识形态功能,但似乎忽略了特殊的现象和清晰无疑的性暗示。如把黑人女性的性欲描述成情绪化的、充满野性的,既令人恐惧,义令人渴望,这并不能从威廉姆森的框架内寻求解释,而是有必要从历史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阐释。在欧洲,对黑人性欲的着迷可追溯到最早的十字军东征的报道,这也是非洲与东方游记文学的恒久话题。关于“充满野性的野蛮人”的形象不但流行,而目受到西方人的青睐,满足了西方世界对黑人女性性欲的话语需求,也服务于欧洲价主义的双重目标。“充满野性的野蛮人”形象提供了个美妙的幻想来打破听有的禁忌,“将西方自身无意识的暧昧投射在殖民地人民的身上”:同时,想象殖民地人民是性欲贪婪的,从而合法化欧洲的殖民事业足项文明的播种,决不是经济剥削。”
师大云端图书馆

相关推荐
更多